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及注释:
终南山脉阴森秀美,积雪覆盖云端。
山林间明亮的霁色,城中则增添了夜晚的寒冷。
注释:
终南:终南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
阴岭:山脉名称,位于终南山的南侧。
秀:美丽、优美。
积雪:积累的雪。
浮云:漂浮在天空中的云。
端:顶端、高处。
林表:林中的景色。
明霁色:晴朗的天空。
城中:城市中心。
增:加强、变得更加。
暮寒:傍晚时的寒冷。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祖咏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终南望余雪》被认为是咏雪的经典之作。据《唐诗纪事》所载,这首诗是祖咏参加应试时所写,而当时的文题要求他用五言长律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诗,题目是“终南望余雪”。
祖咏在看到这个文题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诗。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因此并没有画蛇添足地写出完整的六韵十二句的诗。然而,考官并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可是,这首只有四句的诗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誉为咏雪最佳作。
这首诗始于一句“终南阴岭秀”,祖咏通过对终南山的描写,将一个雪景从朦胧中逐渐呈现出来。首先,他在“终南阴岭秀”这句话中表达了自己对终南山的赞美。终南山北面是“阴”面,也就是向着城市的面,因此城中人们看到的是山的阴面。人们将其形容为“秀”,也就是优美、美丽。
下一句“积雪浮云端”开始描写雪景,这是一幅充满画面感的画面,白色雪花在灰白的天空之下宛如飘动的云朵,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副简洁而美妙的画面。
接下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望寒”两句,通过对林和城市的描写,强化了风雪异景对生命力的掠夺。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描写雪景了,而是融入了哲学思考,突出抨击人类与自然界的割裂,传递了一种深刻、含蓄的意境。
整首诗点到为止只有4句,诗情却能由“秀雪”升华至“深意”,祖咏的诗歌造诣可见一斑。他以“白鹤”、“终南阴岭秀”两个意象来表达赞美,写出了终南山的神韵。在描绘雪景时,他用“积雪浮云端”这个生动的比喻,将积雪与浮云相提并论。而“丛林”、“城中”这两个景象则为诗歌注入了深邃含蓄的哲学意蕴。
祖咏把握住了自己的思维,按照自己的感觉创作,这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境界。他只写下四句诗,却让读者在朦胧的语境中想象出了大雪纷飞的画面。这首诗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更反映了祖咏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个性。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介绍一下祖咏应试诗的创作背景。
在唐代,科举考试是获得官位和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当时的科举考试是分为三级的,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而参加此次考试的祖咏,则赴长安参加了会试。
作为一名有抱负的考生,祖咏在参加考试时遇到了一道难题。文题为“终南望余雪”,要求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便思考了一会儿,写出了四句就停笔了。他感觉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不必再画蛇添足。尽管如此,考官还是要求他按照考试要求完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然而,祖咏坚持自己的看法,拒绝再增加两句无用的内容。这样的行为引起了考官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未被录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画蛇添足并不能带来好处,反而让人失去了原本的真实和精华。祖咏的执着和坚持,虽然未能带给他成功的结果,但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才华的认知和尊重。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北面:方位词,表示终南山的方向。
3、秀美:形容词短语,意为美丽优美。
4、峰顶:山峰的顶部,多用于山峰较高或者较尖锐的部位。
5、积雪:指山顶或山腰积累的雪。
6、浮在云端:比喻积雪高耸,如同漂浮在云层之中。
7、雨雪晴后:经过雨雪后的晴朗天气。
8、树林表面:指树木的外表面。
9、明亮:形容词短语,意为光线充足、亮堂。
10、暮色渐生: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天色逐渐变暗。
11、城中:指城市中心区域。
12、更冷更寒:形容词短语,表示寒冷的程度加深。
完整的句子翻译为:
在终南山的北面,山色非常美丽,而峰顶上积雪高耸,仿佛漂浮在云层之中。经过雨雪后的晴朗天气,树木的外表面显得十分明亮;太阳快要落山时,城中的气温更加寒冷。
译文及注释详情»
祖咏简介: 祖咏是唐代诗人,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其生卒年不详。他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开元十二年(724),祖咏进士及第,但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最终归隐汝水一带。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可见祖咏流落不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