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拼音译文赏析

  • tíng
  • [
    táng
    ]
    dài
    shū
  • tíng
    shàng
    cǎo
    màn
    màn
    shuí
    dōng
    fēng
    shí
    èr
    lán
  • yàn
    guī
    chūn
    shì
    wǎn
    tīng
    yān
    xìng
    huā
    hán

原文: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相关标签:春天

译文及注释
苏溪亭上草茂盛,谁依靠东风看十二层楼阑。
燕子不归春天晚,一岸烟雨杏花凋残。
注释:
苏溪:地名,指苏州的溪流。
亭:小亭子。
草漫漫:草很茂盛的样子。
谁倚东风十二阑:阑指栏杆,东风吹来,谁在栏杆上倚着欣赏风景。
燕子不归:指燕子迁徙南方,预示着冬天的到来。
春事晚:春天已经过去了。
一汀烟雨:一片水面上弥漫着雾气。
杏花寒:杏花开放时,气温还很寒冷。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苏溪亭怨别诗》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诗歌,表现了离情别绪,以苏溪亭的景色作为背景,将离别之情融入景致之中。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清新雅致的描写,揭示出春天即将逝去,万物凋零的淡淡忧伤。通过描写“苏溪亭上草漫漫”,展现了渐近夏季,青草葱茏的场景,以及因为时节的变迁而引起的哀愁和离别之感。同时,“谁倚东风十二阑”这句设问,在诗人笔下想象出一个倚着栏杆的身影,墨染离愁之余,又带有一份对未来的期盼。 诗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描写,无处不透露着离别的苦涩。春天无情,复苏却只为更深的伤痛;倚阑人也无法逃避时光匆匆带来的无奈和失落,只能默默地等待着那归来的人。 整首诗以物写心,通过自然景色渲染出了离别之情,将诗人内心的忧伤、哀愁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独特的韵味,使人们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诗中的苏溪亭,淡雅而悠远,又有一份触动人心的凄楚感。 鉴赏详情»


译文
在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此时已是暮春。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人仿佛是《西洲曲》里的那位。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经快要消逝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的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貌,显得凄楚可怜。 译文详情»


戴叔伦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他的诗歌多表现出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如《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他的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他的诗体涉猎甚广,有诗、词、曲、绝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