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 登黄鹤楼》拼音译文赏析

  • huáng
    lóu
    /
    dēng
    huáng
    lóu
  • [
    táng
    ]
    cuī
    hào
  • rén
    chéng
    huáng
    kōng
    huáng
    lóu
  • huáng
    fǎn
    bái
    yún
    qiān
    zài
    kōng
    yōu
    yōu
  • qíng
    chuān
    hàn
    yáng
    shù
    fāng
    cǎo
    yīng
    zhōu
  • xiāng
    guān
    chù
    shì
    yān
    jiāng
    shàng
    shǐ
    使
    rén
    chóu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写景

译文及注释
昔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开了这里,留下了空空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荡荡。晴朗的天空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茂盛。夕阳西下,故乡的关口在何处?江水上的烟雾让人感到忧愁。
注释:
黄鹤:传说中的神鸟,也是一种鸟类。

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古建筑,因杜甫的《登高》诗而闻名于世。

白云:指时间的流逝。

晴川:指晴朗的江河。

汉阳树:指汉阳城内的树木。

芳草:指香气扑鼻的草地。

鹦鹉洲:位于长江中游的一个小岛,因岛上有很多鹦鹉而得名。

日暮乡关:指夕阳西下的乡村关口。

烟波江上:指江面上的雾气和波浪。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分联详析
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经典的分联诗,通过描述黄鹤楼及其历史传说,表达了诗人的乡愁情结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联的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但却发现仙人已经驾着鹤不知所踪,黄鹤楼也已经成为普通江楼。这种美好憧憬和现实落差让诗人怅然若失,潜在地揭示出乡愁情结的主题。 颔联则通过描述黄鹤已经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出诗人对时间和人生的感慨。他思考人们留下了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认为只有深沉的乡恋和乡情才是不可割舍的,具有永恒的价值。 整首诗中的“黄鹤”也不仅仅是指实体的黄鹤,更是象征着一切的美好事物,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黄鹤一去不复返”的表达方式也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总之,崔颢的《黄鹤楼》以其深沉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人生的无奈,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诗篇。 分联详析详情»


赏析一
《黄鹤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代表作,被誉为“吊古怀乡之佳作”,也是历代写黄鹤楼的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这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通过描述楼、云、树、草等景物以及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回想起先人已经从此处启程离开,留下了空荡荡的黄鹤楼,表现出一种孤寂之感。接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里诗人更深刻地表达出了对时光流转、人事易逝的感慨。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出了具体的自然景观,而“烟波江上使人愁”则暗示着诗人心中的郁闷和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自然流畅,没有拗口之处。在崔颢的笔下,黄鹤楼变成了一个情感的寄托,一种回忆和向往的象征。李白曾称赞此诗为“妙绝古今”,元人辛文房更将其列为《唐诗三百首》之首,可见这首诗在历史上的地位。 崔颢的《黄鹤楼》可以说是一篇优秀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表达出了中国古代诗人对故乡和时光流转的深刻思考。 赏析一详情»


赏析二
这篇文献分析了一首名为《登黄鹤楼》的诗。诗人在作品中以黄鹤楼为主题,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历史更迭的感慨,展现了当时人们常有的气概苍莽和真挚感情。 诗歌在前四句中,通过运用一气贯通的手法,将黄鹤等景物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用词奔放自如,十分自然,毫不勉强。这也是李白自称“诗仙”的原因之一。其中,“黄鹤”二字被多次出现,但却不会显得单调,反而因其气势磅礴让读者感觉似乎能够听到飞鸟呼啸之声,急切想往下读下去,忽略了其重复之处。但实际上,在排列方面,李白可以更加严谨,更加注意到律诗规律性的要求。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写黄鹤楼周围的景色,如天空中白云的悠悠和仙人驾鹤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历史变迁的感慨。黄鹤楼是当时江南一带的著名景点,登黄鹤楼则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在这篇诗歌中,李白以他独特的视角,将黄鹤楼和周围的景色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对于时光流逝、历史更迭的无力感和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登黄鹤楼》诗,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李白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李白奔放的笔触、自由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世事的真挚坦诚。 赏析二详情»


大话诗人
大话诗人崔颢,这位叱咤风云的盛唐诗人,名扬天下,诗才横溢。他出生在汴州(今河南开封),早年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与当时的名流王维并称为“才名之士”。然而,他行为轻浮,放荡不羁,好酒好色,不拘礼教,不受士人器重。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却注定会让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后来,崔颢志愿从军,奔赴边塞,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那里,他用诗歌记录下了他所见所闻,抒发了自己对塞外风光的热爱和对军旅生活的领悟。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写出了军人的忠诚和坚韧,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望和向往。这些诗篇被后人称为“晚年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崔颢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也展示出了他的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意境感染力、独特的修辞手法和鲜明的个性。他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 在崔颢那里,诗歌是感性的思考,是灵魂的伸展,更是一种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他的诗篇犹如连绵起伏的山脉,峰峦叠嶂、奔腾不息,让人永远无法抵达其巅峰,却能感受到内心的震撼和心灵的净化。 崔颢是一位真正的大话诗人,他的诗篇经久不衰、流芳百世,永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大话诗人详情»


煮酒论诗词
黄鹤楼高耸天际,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悄然销。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咏古怀今心相似, 乡愁满腹如故巢。 江山有情皆可歌, 黄鹤楼留香万古留。 愁眼难掩别离苦, 诗篇尽写黄鹤愁。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诗人故事
古往今来,诗人辈出, 李白可谓当中翘楚。 他的诗篇纵横天地, 让人们流连忘返。 有一次,他登上黄鹤楼, 俯瞰群山,眺望千里。 本想抒发胸中豪情, 赋诗宣扬热血青春。 然而,他的目光落在了那 崔颢版《黄鹤楼》上, 凝神观看,心旷神怡。 李白茫然自失,颓然沉吟。 志得意满的李白此时怎奈, 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放弃赋诗,难掩失落之情。 或许是我们难以理解, 何以这位文豪如此感性。 是艺术家必备的情趣, 还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无论如何,这段佳话揭示了, 在李白心中,才情不是唯一。 品味、鉴赏,更是重要的因素, 爱物、怜物,亦非人人皆能通。 李白放弃了赋诗, 并不是说他才情黯淡。 相反,他更加顾及品味和鉴赏, 这也是李白所秉持的一种情怀。 诗人故事详情»


译文及注释
过去的仙人(指黄鹤山道士)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 崔颢:唐代著名文学家,曾写有《黄鹤楼》诗。 2. 黄鹤山道士:传说中的仙人,居住在湖北黄鹤山中。 3.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因崔颢《黄鹤楼》赋而名扬天下。 4. 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据点和商贸城市。 5. 鹦鹉洲: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一个自然岛屿,因其形状似鹦鹉而得名。 6. 雾霭:雾气和水汽混合而成的气体。 译文及注释详情»


崔颢简介: 崔颢,字子美,号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以诗著称,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句精练,内容深邃,深受后世诗人的喜爱。《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