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译文及注释:
七月三日,将要做守国子四门博士的韩愈,恭敬地给尚书阁下写了一封信。
能享有名、显赫当世的士人,都离不开先达之士和被天下寄予厚望的人的前辈之功。能留下卓越的光芒,照耀后世的士人,也都需要后进之士和被天下寄予厚望的人的后辈之助。没有前辈,美好的事物也难以得到彰显;没有后辈,盛大的事物也难以传承。这两种人是互相需要的。
然而千百年才有一次相遇。难道上层人物没有可以依靠的下层人物吗?下层人物没有可以推荐的上层人物吗?为什么相互需要却相遇困难呢?原因在于下层人物不肯谄媚上层人物,上层人物不肯顾及下层人物。所以高才多是困苦之人,盛位却没有光彩。这两个人都有过失。没有尝试过,就不能说上层没有这样的人;没有寻找过,就不能说下层没有这样的人。我韩愈早就背诵这句话很久了,但从未敢向人提起。
我听说尚书阁下拥有非凡的才华,独立而行,行事果敢,不随波逐流,文武之道皆得其用,难道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或许还有后进之士,曾经得到过左右的赏识,受到过门下的礼遇,难道你寻找过却没有找到吗?你将志存于立功,事情专注于报答主人,即使遇到这样的人,也没有时间去礼遇吗?为什么这么合适的人却迟迟没有出现呢?我韩愈虽然不才,但我自认为不会比常人差,尚书阁下寻找我却没有找到吗?古人有句话:“请从隗始。”我韩愈现在只是急需一些吃饭和租房的钱,只需要尚书阁下一天的享受就足够了。如果你说:“我将志存于立功,事情专注于报答主人。即使遇到这样的人,也没有时间去礼遇。”那么我韩愈就不敢再说什么了。那些龌龊的人不值得我们去谈论;那些豁达奇特的人也无法听取我们的话。这就是命运的无奈!
我谨献上我以前写的十八首文章,如果您赐予一看,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我韩愈恐惧地再次鞠躬。
注释:
将仕郎:指韩愈自称将要做官的士子身份。
守国子四门博士:指韩愈曾经担任过国子监四门博士的职务,是当时的高级学者。
先达之士:指那些已经成名、有成就的前辈学者。
负天下之望者:指那些被寄予厚望、有才华的年轻学者。
前焉:指前面,即前面所提到的先达之士。
后焉:指后面,即后面所提到的负天下之望者。
彰:显扬、表彰。
传:传承、流传。
相须:相互需要、相互依存。
相遇:相遇相识。
援:依靠、支持。
推:推荐、提拔。
负其能:不肯低头谄媚。
谄:奉承、讨好。
负其位:不肯顾及下属。
高材多戚戚之穷:指有才华的人常常遭遇困境。
盛位无赫赫之光:指身居高位的人却没有光彩。
干:尝试、试图。
求之:寻找、追求。
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指得到上级赏识、提拔的年轻学者。
志存乎立功:心怀报效国家的志向。
事专乎报主:专心为上级效力。
礼:尊敬、敬重。
请自隗始:指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指韩愈的生活十分贫困,只能靠做苦力和借贷维持生计。
命之穷:指命运的极限。
既不足以语之:指那些龊龊之辈不值得与之交流。
磊落奇伟之人:指那些豪放不羁、才华横溢的人。
命:命运、天命。
恐惧再拜:恭敬地行礼。
译文及注释详情»
解析:
本文主要是对于于襄阳给韩愈写信请求引荐的行为进行解析。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介绍如何巧妙地表达“先达之士”与“后进之士”的关系,第二段则以客观的方式赞誉对方,第三段则是用自己的困境来寻求对方的帮助。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襄阳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他曾经任过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襄州刺史、大都督府等职位。同时,他也是一个善于交际、懂得巧妙表达的人。在给韩愈写信请求引荐的时候,他通过阐述“先达之士”与“后进之士”的关系,巧妙地将对方捧上天,又不显得过于阿谀奉承;接下来,他以客观的态度,赞誉了韩愈,并且让对方感到受到重视和认可;最后,他通过描述自己的困境和窘迫状态,希望能够引起对方的同情和关注,从而得到侥幸任用的机会。
总体来说,本文展现出了于襄阳的一些优秀品质,包括高超的交际能力、巧妙的表达技巧、善于寻求帮助和机会的能力等。同时,文章中也反映了唐代官场的一些特点,即权力斗争激烈、人际关系重要、政治斗争需要巧妙的交际手段等。
解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注】将仕郎:唐代御史称员外郎;守国子:唐代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授守国子监(即国子监)博士;四门博士:国子监的四个主要博士,分别负责经义、史书、礼制和文学。
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注】引荐:推荐。
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注】求取:寻求帮助或引荐。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行为方正做事实际,进退有度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未可确认也。
译文及注释详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