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译文及注释: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在桑乾北进行了一场夜战,秦军有一半没有回来。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早晨来了家信,还寄来了寒冬的衣服。
注释:
夜战:在夜间进行战斗。
桑乾北:地名,指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北部的桑乾山。
秦兵:指秦朝的士兵。
半不归:只有一半的士兵能够回到家乡。
朝来:指从朝廷传来的消息。
乡信:指家乡的来信。
犹自:仍然。
寄寒衣:寄送冬衣,表示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许浑的这首《边塞词·其一》是一首反战诗歌,主要通过叙述戍边丈夫死亡后,妻子仍在思念丈夫的悲催命运,表达了对战乱所带来的深深哀伤。本篇赏析将从字面意义、艺术手法以及与其他反战诗歌比较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字面意义上,诗歌的内容非常清晰明了。通过描述“桑干夜战,伤亡过半”,诗人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了那些被战争摧残、妻离子散的家庭。诗中提到,“乡信”指的是寄给丧夫的家书,其中说已经把征衣寄了过来。这表明妻子依然相信丈夫不会死,还在等待着他的回归。然而,最后一个字“死”却让人心碎。即使妻子尽了全力,也没有阻止死神的降临,只能寄送一件征衣,莫名心酸。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诗人采用了反转手法。“悲剧无疑是值得同情的,但身处悲剧而浑不知情的不幸者,不是更让人心酸难言吗?”这句话刻画了妻子的心理状态,也让读者从妻子的角度看待这场战争。诗歌通过“乡信”和“征衣”的寄托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同时也揭示了战争所带来的深重伤害和无尽哀痛。
最后,与其他反战诗歌相比,许浑的这首《边塞词·其一》突出的是反差感。与陈陶的《陇西行》类似,两首诗歌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抗议,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然而,《边塞词·其一》通过在“乡信”和“征衣”的寄托后描述妻子对死去丈夫的期待,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战争所带来的深刻伤害。相比之下,陈陶的《陇西行》显得过于华丽、繁琐,容易让人忽视它的主旨。
总之,许浑的这首《边塞词·其一》通过对战争的反感和对家庭的温情揭示了战争所带来的深重伤害,并以反差手法表达了妻子无尽的思念和悲痛。这是一首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反战诗歌。
赏析详情»
鉴赏: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提到的桑乾北,许多人认为指的就是今天的牛渚。这首诗的标题是《秦妇吟》,作者许浑在诗中写了一场悲壮的战争,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桑乾河北发生的夜战,深刻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惨痛和悲哀。
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与痛苦,诗人刻画出了战争中人性的本质以及战争对人的摧残。他虽然几乎没有表露自己的感情,但从对战争造成的牺牲和伤亡深入而细致的刻画上,可以看出他对此战争的不满与其所造成的恶果的深深关切。诗中“秦兵半不归”,表面上是客观的陈述,实则承载了诗人的无奈和沉重的思考。
此外,诗人还通过运用手法 “以一总万”,挑选出某个战士来代表整个牺牲者群体,描绘出战士牺牲后,家人仍在寄送他御寒的衣服,以此表达出对战争牺牲者的深切感慨和同情。
总的来说,许浑在《秦妇吟》这首诗中,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致深入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战争带来的惨痛和悲哀,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与对牺牲者的深刻同情。这首诗不仅是边塞诗的代表之作,更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文艺作品,值得我们认真品读和鉴赏。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归营、家信
桑乾:地名,今名三门峡市灵宝市桑乾镇,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夜战:在夜间进行的战斗
秦地:指中国古代的秦国所属地区
士兵:指军队中的普通兵士
归营:返回军营
后方:指军队行动的后方,通常是指军队驻扎的地方
家信:家人给士兵写给士兵的信件
寒衣:冬天穿的衣服
寄来:通过邮递或其他渠道将物品寄送给接收者
注释:这段文字描述了一场发生在桑乾河北边的夜战,导致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第二天早晨,一封士兵的家信送到后方,告诉他家里已经把寒衣寄来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许浑简介: 许浑(816-872),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出身于河南洛阳,官至江州司马,七五律尤佳,擅长写景,其作品抒发出深沉的思想感情,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语。许浑的代表作有《登鹳雀楼》、《游洞庭》、《游湖楼》等,被誉为“晚唐四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