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拼音译文赏析

  • chūn
    chóu
  • [
    qīng
    ]
    qiū
    féng
    jiǎ
  • chūn
    chóu
    nán
    qiǎn
    qiáng
    kàn
    shān
    wǎng
    shì
    jīng
    xīn
    leì
    shān
  • bǎi
    wàn
    rén
    tóng
    nián
    jīn
    tái
    wān

原文: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相关标签:爱国春天古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汉字译文:
春天的忧愁难以消解,只能强忍着看着山峦。
回忆往事让人心惊胆战,泪水快要夺眶而出。
四百万人同声哭泣,为去年今日的台湾割让。
注释:
春愁:春天的忧愁。
难遣:难以消除。
强看山:强迫自己去看山,意为强颜欢笑。
往事:过去的事情。
惊心:令人震惊的。
泪欲潸:泪水快要流出来。
四百万人:指当时中国大陆的人口数量。
同一哭:一起哭泣。
去年今日:指1895年的这一天。
割台湾:指《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春愁》是一首表现爱国情怀的诗篇。诗人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悲剧的哀思,让人感到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整首诗的主题是春愁难遣,作者通过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色,展现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安。他将自己的情感借助山水予以外化,用季节、景色来表现人物的心灵状态。 诗人用“勉强”、“毫无兴致”等词语来形容自己观看春山时的情绪,表达出他身处异乡的惆怅和回忆的痛苦。作者以“春愁”为线索,围绕着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的悲剧事件展开了想象和表述。他对于这件历史事件的反思,是对于国家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是对于自我的反省。 最后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逆挽句式,表达出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的情景。这些细节性的描写,充满着哀伤与感慨,让人无法不被触动。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台湾和祖国的命运,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这首诗朴实无华,但是充满着深刻的思考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它通过感受季节景色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气氛和情绪,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学才华和爱国精神,也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启示。 赏析详情»


简析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的作品,作者感叹着春天回归大地,但他的心情却无比沉重,似乎无法排遣。他观赏着山峦景色却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思绪回到过去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不禁使人不由自主流下眼泪。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作者佚名,是台湾省苗栗县的近代爱国诗人。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时,他领导义军抗日,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然而,战争失败后,他不得不退到大陆。他心怀故土,对家乡被侵略者占领、家愁国恨交织在一起的痛苦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直抒胸臆,十分感人,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爱国精神。 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日益加剧,中国的疆土主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对祖国的命运充满忧虑和渴望。他们希望祖国能够走出困境,摆脱列强的侵略和控制,实现民族复兴。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于当时整个民族状况的一种呼吁和鞭策。 简析详情»


背景
丘逢甲是晚清时期的爱国诗人和教育家。当时,清廷的统治已经日渐衰落,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也愈发迫近。这使得丘逢甲等许多爱国志士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个背景下,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却被清廷割让给了日本。这对于丘逢甲等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他们认为,祖国疆土被割裂,民族利益受到了巨大损失,自己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应该挺身而出,为祖国和同胞奋斗维权。 因此,丘逢甲组织起了台湾义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然而,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丘逢甲所率领的台湾义军最终失败了。尽管如此,丘逢甲并没有放弃他的爱国信念,而是返回从教,并将他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了诗歌中。 这首诗构思新奇,表达深刻。它不仅彰显了丘逢甲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台湾同胞的关心,还表达了他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心忡忡和对大好河山被割裂的悲愤之情。这种情感与谭嗣同的《有感一章》不谋而合,两位诗人都在为祖国未来发展而献出自己的心血,以期发出强烈的爱国呼声,并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丘逢甲、春愁、远山、往事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 译文及注释详情»


丘逢甲简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生于台湾彰化,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登进士,授任工部主事,但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