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亭送别》拼音译文赏析

  • xiè
    tíng
    sòng
    bié
  • [
    táng
    ]
    hún
  • láo
    jiě
    xíng
    zhōu
    hóng
    qīng
    shān
    shuǐ
    liú
  • jiǔ
    xǐng
    rén
    yuǎn
    mǎn
    tiān
    fēng
    xià
    西
    lóu

原文: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相关标签:送别写景

译文及注释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辛苦地唱了一曲,解除了行船的疲劳,红叶青山,水流湍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太阳已经落山,酒醒了,但人已经远去,满天风雨,西楼下。
注释:
劳歌:指边唱边划船,劳动中的歌唱。

红叶青山:秋天景色的描绘,红叶代表秋天的美景,青山则是秋天的背景。

水急流:形容江河湍急的流速。

日暮酒醒:指在日落时分醒来,可能是因为喝了酒而睡着了。

满天风雨:形容天空中风雨交加的情景。

西楼:指在西边的楼阁。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唱别歌后,你便启程远航,离开了这个地方。两岸之间的山峦青翠欲滴,压得树木低垂,而山上的枫叶却是一片绚烂。江水以迅疾之势向东奔流。 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夜幕降临,我从睡梦中醒来,却发现你已经离开了这里。此时已经是满天风雨,只有我孤独地站在西楼下。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为佚名,而它的创作背景则与唐代诗人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有关。宣城是安徽省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曾经被南齐诗人谢朓作为太守所治理。而“谢公亭”就是谢朓在宣城任职时所建的一座亭子。此后,许多文人雅士在这里行赋作诗,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 据传,许浑也曾在宣城谢公亭送别了好友,心情感慨,于是用笔写下了这首《离思》。诗中描绘了当时的场景:两岸青山,满山红叶,江水急流东去。而在落日余晖中,他忽然从睡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经孤独地站在西楼下,朋友早已告别离去。此情此景,尽显离愁别绪之情。 《离思》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悲凉和思念之情,更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氛围,人们经常因为战争、政治清洗等原因而被迫离别,常常是永别。这首诗以婉约细腻的笔调、简练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当时人们面临离别时不舍之情和对友情的珍重之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它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之一,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美好的艺术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劳歌行》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首送别歌曲,也被称为“劳歌”。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别离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友人别离的无奈和思念之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鉴赏。 首先,诗歌的艺术表现与主题情感相得益彰。整首诗的描述清晰而生动,通过描绘友人乘舟走在江面上的情景,展现出别离时的感伤和无奈。在诗歌的写作中,作者运用了艺术辩证法,将美好的景色和别离之情相互映衬,更加突出了别离之情的哀婉和痛苦。这种手法的使用,既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深度,更让读者有所共鸣。 其次,诗歌的语言简练、精炼而富有节奏感。每一句话都凝练了作者的感慨和情感,行文流畅,富有表现力。例如,“两岸青山,满山红叶,江水急流东去”,这三句简练的描述,将诗人复杂的感情状况,表达得既深刻又生动。每句话的长度、用词和语调的巧妙搭配,为整首诗歌增添了许多节奏感和艺术美感。 最后,这首诗歌所表现的离情别绪,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唐朝的历史背景下,战乱和政治动荡屡屡发生,人们往往因为政治原因、战争等各种因素而被迫离别,常常是永别。而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这首诗词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契合,更使其充满了深刻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总之,《劳歌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古代送别歌曲,通过其简洁、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抒发了作者的别离之情,向读者展现了友情和离别的千丝万缕。今天,这首诗依然流传于世,彰显着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鉴赏详情»


许浑简介: 许浑(816-872),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出身于河南洛阳,官至江州司马,七五律尤佳,擅长写景,其作品抒发出深沉的思想感情,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语。许浑的代表作有《登鹳雀楼》、《游洞庭》、《游湖楼》等,被誉为“晚唐四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