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译文及注释:
行多有病住无粮:走路多了生病,住处又没有粮食。
万里还乡未到乡:虽然走了万里,但还没有到家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头发花白,悲叹声在长城下响起。
不堪秋气入金疮:无法承受秋天的寒气,伤口更加疼痛。
注释:
行多有病住无粮:行路多有疾病,住处又无粮食。
万里还乡未到乡:虽然已经走了万里,但还没有到达故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蓬头垢面的样子在长城下哀叹。
不堪秋气入金疮:因为秋天的气候,伤口更加难以愈合。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军人在行军的途中,经常患病,住宿下来又没有粮吃,只得忍饥挨饿。
军人:指士兵。行军:进行军事行动。患病:生病。住宿:过夜。忍饥挨饿:忍受饥饿。
在这万里归乡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
万里归乡:指漫长的归家之路。奔波不息:连续不断地奔波。至今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还没有完成回家的旅程。
在这生病之际,头发蓬乱,宿在古城哀吟,身上的创伤被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生病之际:在生病的时候。头发蓬乱:形容病情严重。古城:指古老的城市。哀吟:悲哀而又低声地唱歌或说话。寒风一吹:寒风吹过。如刀割一般:形容创伤剧烈疼痛。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伤病退伍的军人在还乡途中所经历的磨难和艰辛。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凄惨处境,表现出诗人对军人的同情和悲愤之情。
诗中的第一句短而有力,通过三重不堪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病军人”所处的绝境。此外,诗人还采用了“加倍渲染”的手法,将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
第二句由“万里还乡”和“未到乡”两个矛盾的词语组成,表达了“病军人”返乡的目的和希望,以及他未能实现这一愿望的痛苦和哀怨。同时,诗人还通过“行多”、“有病”等词语,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病军人”的困顿和无助。
最后一句“一唱三叹,低回不尽”,则充分展示了诗人辅以“加倍”手法后的功力。整首诗读来,充满悲愤和哀怨之情,令人唏嘘不已。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伤病退伍的军人在还乡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表达出了作者深刻的同情和悲悯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精湛的艺术功力。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卢纶、创作背景、诗人、游塞北
根据[[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2%E7%BA%B6)]的资料,卢纶是唐朝中期著名诗人之一,而这篇文章则将其带回到了829年的塞北。文中提到,当时卢纶遇到了一个患病的军人,两人一起在返回故乡的路途中。也正是在这段旅途中,卢纶深刻地感受到了伤兵退役后所面临的无助和困境。因此,他萌生了为这位军人发声的想法,最终写下了这首以伤病退役军人为主题的诗歌。
从创作背景可以看出,卢纶的这首诗歌是源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并且,通过描绘患病军人的艰难境遇,诗人抒发了对他们的同情和悲痛之情。可以说,诗歌不仅仅是诗人自身的感悟与思考,更是对特定事件、具体群体及其命运的反映和探讨。因此,这首诗歌也成为了记录伤病退役军人命运的重要篇章。
总之,卢纶这首以伤病退役军人为主题的诗歌,来源于他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个患病军人。这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凄婉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伤病退役军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命运。
创作背景详情»
卢纶(743年-800年),字允言,河中府蒲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蒲县),祖籍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唐朝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作品有《塞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