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拼音译文赏析

  • sài
    shàng
    èr
    shǒu
  • [
    táng
    ]
    dài
    shū
  • jūn
    mén
    pín
    shòu
    jiàng
    shū
    jiàn
    héng
    xíng
    wàn
  • hàn
    màn
    kuā
    lóu
    jìng
    què
    jiāng
    gōng
    zhǔ
    jià
    dān
  • hàn
    jiā
    jīng
    zhì
    mǎn
    yīn
    shān
    qiǎn
    ér
    hái
  • yuàn
    shēn
    cháng
    bào
    guó
    shēng
    mén
    guān

原文: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相关标签:边塞

译文及注释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军门经常收到投降书,一把剑横扫万里之余。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祖虚夸娄敬的计策,却将公主嫁给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家的旗帜飘扬在阴山上,不让胡人带着马匹回去。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我愿意为国家长期效力,何必要冒生命之险进入玉门关。
注释:
军门:指军营的大门。
频纳:频繁接收。
受降书:指敌方投降书。
一剑横行:指武力强大,无人可挡。
万里馀:超过万里。
汉祖:指汉武帝。
谩夸:轻率夸赞。
娄敬:汉武帝时期的名将。
策:指军事策略。
公主:指汉武帝的女儿。
单于:匈奴的首领。
旌帜:指军旗。
满阴山:指阴山以北的地区。
胡儿:指匈奴人。
匹马:指单独一匹马。
愿得此身长报国:表示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
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境的重要关口。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戴叔伦所作的《塞上曲》是一组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诗篇,在文学史上并不为人熟知。然而,这两首诗彰显出其作者批判社会现象、强调爱国精神的思想倾向,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第一首《塞下曲》旨在通过歌颂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功绩,讽刺汉高祖刘邦推行的和亲之策,以及娄敬被封为建信侯的过程。诗人没有对和亲之策和娄敬抱有肯定态度,而是通过政治讽刺手法,表达出自己的反战、反和亲主张。 第二首《塞下曲》则从人生观角度出发,透过班超“生入玉门关”的典故,表达了对于为国家民族牺牲的人们的敬佩与赞美,同时也抒发了班超30年驻扎西域,远离家乡却仍对家园的眷恋之情。这种爱国精神贯穿整首诗,展示了作者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面貌。此外,诗篇间也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时代背景的敏锐把握。 总之,《塞上曲》是戴叔伦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批判意识与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其内容丰富,意蕴深远,不仅在文学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评析详情»


戴叔伦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他的诗歌多表现出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如《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他的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他的诗体涉猎甚广,有诗、词、曲、绝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