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译文及注释: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坐到深夜,回家还要欠着万里路的债。)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雪落时发出的声音偏偏在竹林旁边,寒冷的梦境也离不开家乡。)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黎明时分,钟声分明,漏声残响,孤灯照亮着落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两年来一路跟随骠骑,辛苦地走向天涯海角。)
注释:
坐到三更尽:坐到深夜三更结束。
归仍万里赊:回家还要欠着万里路的路费。
雪声偏傍竹:雪落在竹子上发出的声音。
寒梦不离家:因思念家乡而做的寒冷的梦。
晓角分残漏:黎明时分,钟声分别敲响。
孤灯落碎花:孤独的灯光照在落花上,显得更加凄凉。
二年随骠骑:跟随骠骑(指马)走了两年。
辛苦向天涯:辛苦地走向天涯海角。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佚名诗人描写雪景的诗歌。其中的一些生僻字词需要进一步注释,如下:
1. 赊:指遥远、遥远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它用来形容雪花飘落的距离十分遥远。
2. 傍:靠近、贴着的意思。在这里指雪花落在了窗户边上。
3. 角:在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出信号、指挥队伍的哨子,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喇叭。在这首诗中,它用来形容战马奔腾的声音。
4. 漏:古代计时器,通常是以铜制有孔漏壶的形式出现,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算时间。
5. 骠骑:指快速奔驰的骑兵。在这首诗中,它用来形容作者的主帅李昌巙。
综合以上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遥远的冬日夜晚,窗外飘落着悠悠雪花。诗人借助傍窗而坐的视角,深情描绘了雪花落在窗户边缘的情景。同时,他通过描述号角声和骠骑奔驰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远方战场上的战争景象,表达了对家国安危的忧虑之情。整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离乡怀乡之情的作品,由唐代诗人佚名戎昱创作。诗歌以除夕夜守岁为背景,诉说了诗人在异乡思乡、无法归家的心境。
首节“独坐半夜”中的“尽”与“赊”巧妙地对比,表达了离乡之苦与乡愁之深,而“仍”字则进一步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情。接下来的“雪声偏傍竹”,文笔纤巧,通过雪花落在竹林上发出的声响来追寻诗人心中的孤寂与清冷,这里特别强调了“偏”字所带的感受,揭示了无限孤绝的心情。
在第四节“寒梦不离家”部分,诗人在睡梦中时断时续地想起家乡,然而他所处的寒夜环境反而引发更多思乡之情。这种情感深度的刻画,使得整首诗充满悲凉的气息。
最后一节“晓角分残漏”,描绘了已经过了无眠的夜晚,时光开始流逝。作者细腻地描写“漏声残”的时光之音,以及清晨喜鹊的叫声,表达了对过去日子的无限怀念。
整首诗情感细腻、文字凄美,传达出离乡之苦、思乡之情的深刻内涵。它通过细腻的笔墨展现了一种令人动容的心境,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赏析详情»
戎昱简介: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戎昱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他的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的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