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及注释:
云淡风轻近午天,轻盈的云彩,微风拂面,已近午时。
傍花随柳过前川,身旁的花儿随着柳树,一同流过前面的小河。
时人不识余心乐,时下的人们不了解我的心情愉悦,
将谓偷闲学少年。却以为我是在偷懒,像个年轻人一样。
注释:
云淡风轻:形容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近午天:接近中午时分。
傍花随柳:形容风景优美,花草随风摇曳。
前川:指前面的河流。
时人不识余心乐:指当时的人们不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将谓偷闲学少年:指人们误以为作者是在偷懒,像年轻人一样玩耍。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即景诗《春日郊游》是一首表现作者内心与自然景色交融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春天在大自然中的妙趣和美好。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简练又传神。
诗歌以“云淡风轻、繁花垂柳”的景象为开端,直接将读者带入到春天的大自然中,令人感受到一片郁勃生机。诗意转折,从景物的描写逐渐转向作者的情感,体现出作者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和思考。
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不仅包括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和煦的阳光,还有地面上的红花、绿柳、碧水,互相映照交融,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最后两句“偷闲学少年,怡然自得”,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愉悦,这种闲适恬静的意境流露于全诗之中。
整首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语言浅近通俗,构思精巧,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同时,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的怀念,令人感受到一股淡淡的伤感。
综上所述,这首诗把大自然中的春光与诗人内心所感交融在一起,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是一篇别具意境和价值的经典之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当时他在担任陕西鄠县主簿。在这个春日的郊游中,程颢看到了满目的山花烂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无限的生机,因此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人长期困在书斋里,为了研究理学,往往割舍了与大自然交流的时间,少有机会宽怀豁达,感受自然的美好。然而,一旦他走出书斋,重回自然环境,就能感受到心情的明朗和开阔,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给予他深深的感受,也激励了他的创作。这首诗恰恰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生活的美好和享受。参考资料包括《千家诗鉴赏辞典》和《千家诗新绎》,展示了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淡淡的云(云朵轻飘)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风儿吹拂着我脸上的汗液),此时此刻已近正午,阳光温暖极了。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青青的柳条),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玩耍呢(别人不明白我欣赏自然之美的心情,反而认为我像小伙子一样,趁着难得的好天气闲逛玩耍)。
注释:
程颢(1032年-1085年),北宋哲学家,与朱熹合称为“程朱理学”,代表作为《春秋大义》。
绿柳,指的是青色、翠绿色的柳树枝条。
译文及注释详情»
程颢简介: 我们了解到程颢(1032-1085)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被称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他字伯淳,学者们尊称为明道先生,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在神宗朝,他曾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程颢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并提出了“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他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的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并世称为程朱学派。他的言论被及其后人所编纂,著述收录于《二程全书》。程颢于1085年去世,享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