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译文及注释:
代马秋天不回来,黑色绸缎没有了线索。
迎寒时整理衣服的缝隙,映月时抽出细丝。
的皪愁眉紧皱,连娟思绪聚集。
清晨露水滴在罗衣上,秋风吹拂着玉柱。
阴影已经渐渐增多,余光也难以捕捉。
注释:
代马:指为官出使的马匹。
秋不归:秋天已经过去,代马仍未归来。
缁纨:黑色的绸缎。
无复绪:没有了线索,不知道代马的去向。
迎寒:迎接寒冷的天气。
理衣缝:整理衣服的缝线。
映月:照着月光。
抽纤缕:拔下一根根的细线。
的皪:形容忧愁的样子。
愁睇光:忧愁地望着月光。
连娟:连绵不断的娟秀景色。
思眉聚:眉头紧锁,思考问题。
清露:清晨的露水。
罗衣:华丽的衣服。
秋风:秋天的风。
吹玉柱:吹动玉柱上的帷幔。
流阴:月光在地上形成的阴影。
稍已多:已经有些多了。
馀光:余下的月光。
难取:难以捕捉。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本文所讲述的是关于中国传统节令之一——七夕的鉴赏。七夕,相传在这一天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而此时妇女穿着彩色的线,陈列瓜果乞巧,也成为了民俗流风所及的一种风情。七夕这个热点也成为了六朝诗人们的咏史诗篇的素材,除了歌唱牛郎织女之外,也有很多作品是以“七夕穿针”为主题。
梁简文帝萧纲的《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的《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等作品都是以穿针为主题的诗篇。而柳恽的《七夕穿针》则比前几位诗人的作品更加丰富,意境也更深远。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故事,将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留在家中料理,各式各样的衣物在闺房中堆积,妻子没有心思整理。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间已经到了七夕节,妻子不得不为丈夫准备冬装,于是就有了“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的诗句。这两句诗使用修辞手法中的“互文格”,将穿针、缝补的情景与七夕、月光、迎夜凉连在一起,既表现了女主人公走线缝补时的容貌神情,更将民俗和社会问题融为一体,使得文章意境深刻而形象。
总之,柳恽的《七夕穿针》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女主人公在丈夫代地从军期间,如何一步步从一个闺中少女成长为贤妻良母的历程,以及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忍受孤寂、调适情绪的故事。此诗除了表现出家庭琐事外,还将穿针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妙魅力。
鉴赏详情»
柳恽简介: 柳恽字文畅,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出生于祖籍为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的家庭,具体出生地不详。他是南朝梁时期著名的诗人、音乐家、棋手和历史学家之一。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了梁朝,柳恽担任侍中,并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人共同定制了新律。后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等职务。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其为政清静,得到百姓和官员的赞誉。 柳恽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去世,享年53岁。传世的资料称他卒于此年,但实际的具体逝世日期存在一些争议。在他去世后,因其卓越的贡献和高超的才华,梁武帝下诏追赠他为侍中、中护军,并给予了相应的褒奖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