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梅有感》拼音译文赏析

  • guān
    meí
    yǒu
    gǎn
  • [
    yuán
    ]
    liú
    yīn
  • dōng
    fēng
    chuī
    luò
    zhàn
    chén
    shā
    mèng
    xiǎng
    西
    chù
    shì
    jiā
  • zhī
    jiāng
    nán
    chūn
    jiǎn
    xīn
    yuán
    weí
    meí
    huā

原文: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相关标签:梅花咏物

译文及注释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东风吹落了战争中的尘沙,我梦想着能住在西湖边的隐士家中;
只是担心江南的春意会减退,但我的心中始终不会为梅花所动。
注释:
东风:春天的风,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战尘沙:指战争中的尘土和沙子,暗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梦想西湖处士家:指诗人向往的理想生活,即隐居在西湖边的士人家中。

江南春意:指江南地区春天的气息和景色。

此心元不为梅花:指诗人的志向和追求不仅仅是欣赏梅花的美丽,而是更高远的境界和追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歌作者不详,但其所抒发的情感却非常深刻。诗歌以北方战乱初定为背景,描绘了春风吹落梅树枝叶上的尘埃,寄托了对梅花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梅花的开放,诗人引出了林逋的名字,表现了对这位守护梅园、爱梅如命的文人墨客的崇敬之情。在这种颓败的时代背景下,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传承显得愈发重要。 然而,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转而提出了对江南美好河山沦入蒙古统治者之手的悲慨。在这里,梅花成为诗人思考的媒介,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关切。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悠远的历史与现实的交集,展示了一个爱国诗人扎根土地、热爱生命、关注国家命运的形象。 整首诗歌笔调清新抒怀,语言朴实无华但意蕴深远,梅花成为了连接作者情感与现实境遇的纽带。同时,作品也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民族的热爱,既突出了北方战乱初定的特殊背景,又表达了对江南美好河山的忧虑。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情与韵味,也让我们对梅花这一美丽事物产生了新的思考。 赏析详情»


注释
以下是根据提供的内容整理补充的注释: 1. 佚名:指诗歌作者不为人知或已经难以考证。 2. 西湖处士:指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林逋。他以自己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个性在文坛上备受称赞,并以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而闻名。他崇尚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终身不仕,也未曾结婚。因其爱好植梅和养鹤,所以被后人称为“梅妻鹤子”。 3. 钱塘:江南一带的地名,现今属于浙江省杭州市。 4. 处士:指在古代有志于修身自重、避世隐居、弃官不仕的士人,他们以清心寡欲、超脱物欲、追求道德境界为主要特点。 5. 元:同“原”,指山岳的原始状态,未经开发和改造的自然景观。 注释详情»


刘因简介: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出生于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地区。自幼喜好文学,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便能作文,被称为神童。年仅20岁时,才华横溢,不与俗世合流,出于家庭贫困的原因,他开始教授学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子。之后,他受到了诸葛亮“静以修身”的影响,题名居所为“静修”。 后来,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召唤他入朝,担任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一职。但不久后,他借口母亲病重,请求辞职回家,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一直居丧在家。 在元朝至元二十八年时,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唤刘因回归朝廷,但他因为疾病无法应召。最终,刘因于1293年去世,享年44岁。死后获得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的称号,被追封“容城郡公”,并且获得谥号“文靖”。 明朝时,为纪念刘因的贡献,当地县官乡绅为他修建了祠堂。至于刘因的出生时间,本篇资料没有涉及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