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译文及注释:
长久以来,我一直怀念着西山,曾在灵隐寺前和三位高僧相遇,后来又在冷泉亭上游玩过。即使是在三伏酷暑,也感觉像是清爽的秋天。
有时候可以看到白猿攀爬高树,发出长长的啸声,不知道它要去哪里。我曾多次来到这里画图观赏,但最终还是觉得这里缺少了峰峦的美景。
注释:
长忆西山:长久地怀念西山。
灵隐寺前三竺后:指灵隐寺前有三座山峰,分别为飞来峰、灵隐峰和北高峰。
冷泉亭上旧曾游:曾经在冷泉亭上游玩过。
三伏似清秋:形容夏季炎热,像秋天一样凉爽。
白猿时见攀高树:指在西山上可以看到白猿攀爬高树。
长啸一声何处去?:白猿发出长啸,不知道它要去哪里。
别来几向画图看:多次来到此处画画。
终是欠峰峦:总觉得画不出山峰的真实景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该篇文章是对《西山赋》的赏析。文章在品评这篇文章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是文章的写景手法。该篇文章在写景方面使用了艺术的拙笔和巧笔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点出景哪里、虚实结合等方式来表现作者对西山的景色的喜爱。尤其是在冷泉亭的描写中,不但展示了冷泉的景致,更让读者们既能看到真实景象,又能想象出更加美好的画面。
其次,是文章的想象力。除了直接的景物描写以外,该篇文章通过运用想象的手法,如虚事实写、并舒发情怀等,来突出描写西山的神韵。例如关于晋代僧人慧理的描写,既带出了呼猿洞的存在,也传递出作者对于自然与人文特质的敬仰之情。
最后,是文章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西山赋》中,作者将自己对于西山的爱意融入篇章之中,无论是回忆往事的流连、对于西山美景的向往,还是临别之际的怅然,都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西山的感情。抒发出作者对于这处胜景的留恋之情,也彰显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总之,《西山赋》描绘的既是自然美景,又充分表现了人文特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意志融入其中,更加深刻地体现了艺术和情感的结合。
赏析详情»
潘阆简介: 潘阆(?-1009)是宋初著名的隐士和文人。他的字号分别有梦空和逍遥,号为逍遥子。关于他的出生地,有一说是大名(今属河北),也有一说是扬州(今属江苏)。潘阆性格狂妄古怪,两次坐牢待罪,光绪年间被真宗释放,并任命为滁州参军。潘阆善于作诗,风格类似于孟郊、贾岛,并且还擅长创作词曲。目前存世的他的著作只有《酒泉子》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