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拼音译文赏析

  • tóng
    zhū
    yǐn
    zhě
    dēng
    míng
    shān
  • [
    táng
    ]
    shī
    jiān
  • bàn
    xún
    yōu
    shàng
    míng
    shǒu
    pān
    sōng
    guì
    chù
    yún
    xíng
  • xiāng
    dào
    rén
    jìng
    chù
    xiāo
    chuī
    shēng

原文: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译文及注释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来到四明山寻找幽静之处,手攀着松树和桂树,一步步攀登,直到触及云层。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我和同伴相互呼唤,已经来到了无人的境地,此时,我不禁想问,那美妙的玉箫声是从何处传来的呢?
注释:
半夜:深夜。

寻幽:寻找幽静的地方。

四明:指泰山的四个主峰。

手攀松桂:攀援松树和桂树。

触云行:攀登至云层之上。

相呼:相互呼喊。

无人境:没有人烟的地方。

玉箫:一种古代乐器,形似笛子。

吹一声:吹奏一曲。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无名诗的开篇四个字,“半夜寻幽”,顿时让读者产生一种好奇心理,以及对神秘而不可捉摸的“上四明”三字的疑惑,不明白这些人要干什么,深更半夜为何要登上四明山。然而,如果读者了解隐者是什么样的人,那么就会对这些荒诞的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他们神秘性格和志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一般来说,隐者常常是一些拥有一定才能的知识分子,他们妄图避开尘世和平庸,寄情于山水或游荡自由,他们的兴趣与常人不同,傲立于世,私藏秘密,寻找自己的平静,追求自己的雅趣。这首诗所描绘的“诸隐者”就属于这类人。 诗中描绘了几位隐士夜登四明山,他们攀爬松桂树,呼吸云雾,慢慢地到达山顶。接着,诗句转入描写夜晚万籁俱寂的情景。在这个空山静谧之中,突然响起了玉箫悠扬的声音,划破了夜空的寂静,众人不约而同地屏气凝听,但随之而来的便是长久的沉默。 这首诗所呈现的是作者平静淡泊的心态和对山水雅趣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冥想的渴望。通过这种方式,作者用“隐者”的独特视角,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与思考自我的心理状态。整首诗讲述了一次幽静、神秘之旅,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邃思考与探索。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施肩吾、寻幽静、四明山、松桂 为寻幽静,半夜上四明山,手攀松桂,触云而行,到达了无人之境。忽然,从远处传来悠扬的洞箫声,飘飘忽忽。 注释: - 幽静:形容宁静幽深,少有人烟。 -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绍兴市交界处。山势雄伟,环境幽雅,有着“第二庐山”之称。 - 松桂:指松树和桂树。这里可能是指攀爬这些树木,以便在夜晚飘逸的云雾中通向幽静之地。 - 无人之境:指人烟稀少的地方,很少有人涉足。 - 洞箫: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管乐器,通常由竹制成。因为它优美的音质和能够表达情感的魔力而备受赞赏。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施肩吾简介: 施肩吾(780-861年),唐朝文学家、道家、开拓者,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他出生在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并于公元820年通过进士考试。 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在文学领域中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所作的诗歌洋溢着浓郁的山水田园之美,开创了杭州地区文学风格独特的“施氏体”。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迹。据传言,他曾到著名的五岳山寻找道教之道,并著有《栖真集》。 除了文学和道家学说之外,施肩吾也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视为第一个民间开拓者。根据记载,他曾在唐朝时期抵达台湾,并在西元600年左右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他在该地保持了多年的统治,直到去世。 施肩吾的贡献和影响被广泛认可,在中国文学、道家思想和台湾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