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译文及注释:
九月,匈奴杀了边将,汉军全都死在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拾白骨,家家户户在城下招魂安葬。
妇人依偎着儿子和丈夫,共同生活在贫穷中,心情也舒畅。
丈夫死在战场上,妾身虽然还活着,却像昼烛一样脆弱。
注释:
九月:指农历九月,即秋季。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常与汉朝发生战争。
边将:指边境的将领,负责防御边疆。
汉军:指汉朝的军队。
辽水:辽河的支流,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万里无人收白骨:指战争造成的大量死亡,无人收殓尸骨。
家家城下招魂葬:指家家户户在城下招魂祭祀死者,并进行葬礼。
妇人依倚子与夫:指妇女依靠自己的儿子和丈夫生活。
同居贫贱心亦舒:指即使生活贫困,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很好。
夫死战场子在腹:指丈夫在战场上牺牲,但留下了后代。
妾身虽存如昼烛:指妾身虽然还活着,但已经没有了丈夫的照顾和保护,生命如同烛光一样脆弱。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良人从军、征妇哀怨题材,并着重介绍了张籍的《征妇怨》这首诗。该诗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被后世广为传颂。虽然是篇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再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紧密起伏曲折,成功地表达了哀情,使读者体验诗歌的烘托渲染作用。总之,该诗在良人从军、征妇哀怨题材的基础上,通过出色的表达技巧和精彩的结构设计,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质和美学价值,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珍品之一。
简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注释:
萧瑟:寒风呼啸之意。
匈奴: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对中华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
边塞:古代国境线上的警备要塞。
将领: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可以泛指军人。
辽水:中国东北地区流域最大的河流之一,与今天的朝鲜接壤。
白骨:指战场上的尸骸。
招魂:祭奠死者的一种仪式。
征妇:妻子随同出征的军人的配偶。
遗孤:父母中有一方或两方去世,留下的未成年儿童。
蜡烛:古代照明用具,形似圆柱,多用于夜间和阴暗处。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籍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文昌,汉族,出生于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他的先世移居和州,因此被称为“张水部”、“张司业”,且郡望在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但是根据《张籍籍贯考辨》,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指的是其郡望而非具体出生地点,据此考证确定张籍的籍贯是乌江。 张籍以其优美的乐府诗歌作品而著名,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丽、音调婉转动听,被誉为唐代乐府诗的代表。 著名的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等,其中《塞下曲》被认为是张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饱满激昂的语言,表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于愧无力参军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关于张籍的死亡时间和原因,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