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创作时间与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都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在这个时期,李白因遭到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后,选择离开官场,开始了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政治上处于失意之中。在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和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这首诗据此推断应作于公元753年或754年的中秋节后。
对于李白来说,流浪和漂泊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这段时间内,他曾经游历过许多城市和名胜,也遭遇过种种困境和沉重的心理压力。宣城,这个古老的城市,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激发了他写下这首诗的灵感。
在这首诗中,李白以宣城的秋景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绪和感慨。江边的城池、山林、湖水、桥梁、果园以及秋色的变幻,构成了一幅美丽而深邃的景象。他描绘出自己站在谢朓楼上远眺晴空的情形,在感叹这些自然景观的壮美之余,隐含着自己对逝去的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感。
这首诗不仅是李白在流浪时期的产物,也是他对宣城所作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之一。它折射出李白独特的诗歌才华和高度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彰显了他洋溢着的豪放和自由的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