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篇诗的作者佚名,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据郁贤皓《李白选集》记载,这首诗是李白在广陵(今江苏扬州)与魏颢相遇时,听闻晁衡归国遇到暴风失事的消息后所作。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自西汉时期就开始了,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派来中国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都随带遣唐学生(留学生)多人来中国学习。晁衡就是随第九次遣唐使来中国的日本学生。他在中国求学期间,与当时著名的文士广泛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唐朝,晁衡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长期留居中国。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冬,他以唐朝使者身份随日本访华的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回国,中途却遇上了风暴,与其他船只失去联系。当时误传晁衡遇难,其实他漂流到安南驩州(治所在今越南荣市)一带,遇海盗,同船死者一百七十余人,独晁衡与藤原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辗转回到长安。而当时误传晁衡已经溺死,李白便写下了这首诗来悼念他。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好友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唐朝时期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