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本文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时候。当时,郭子仪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获得了重大的胜利。而后,他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个节度使带领着二十万兵力进攻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对安庆绪叛军进行围攻。尽管一开始取得了很大的优势,但由于唐肃宗对领军将领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粮食短缺,士气低落等因素,导致官军战局逐渐被动,史思明的援军的到来让他们败局已定,最终官军大败。此时,唐肃宗失去了对洛阳的控制,郭子仪被迫退守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而后,朝廷下令征兵补充失去的人员,于是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目睹当地的征兵情况,便写下了这首题为《新安吏》的诗篇。从杜甫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于当时战乱如火的时代感到忧心忡忡,也反映了普通民众在战争中所遭受到的痛苦和不幸。这首诗通过新安县官正在征兵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于战争悲惨影响下的人民生活之艰难和无助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诗文: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