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在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的秋天,杜甫离开了他的故乡鄜州,前往朝廷去投奔刚刚即位的唐肃宗。不料,他被安史叛军抓获,被带到了沦陷了的长安。这一归来却不是他想象中的欢迎和荣耀,反而是流离失所和苦难的境遇。回到长安,曾经繁华盛世的城市已然变成一片破败和凄凉的景象,旧地重游,杜甫内心的感触和痛苦让他无法自制。
次年春天,杜甫沿着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一路上,他看到了衰败的宫殿、殷红的花朵、流水潺潺,深深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岁月的沧桑。面对这些身在其中的景色,他难以自抑,内心深处的哀伤与痛苦化为了诗歌,《哀江头》一诗应运而生。
在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曲江的景色和他的心情,无论是“江水流春去”、“明月松间照”的浪漫,还是“江岸柳枝无限路”、“红颜弃葬何方去”的悲凉,都透露出他对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的深深忧虑。这首诗通过悲壮的意境、丰富的意象和明快的节奏,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唐人物画般的风景,同时也表达了杜甫当时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