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的鉴赏

鉴赏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写于唐朝贞元十五年(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全诗以抒情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在战乱饥荒年代中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感情。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表达出在战乱带来的离散和灾难中,兄弟姊妹流离失所的痛苦,以及对家乡田园的怀念之情。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时难年荒的社会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战乱频发、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等苦难的现实情况。接着,诗人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手足离散之痛和孤单之苦,表达了诗人对离散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一联,诗人看着夜空中明月,心中更加悲切,感叹自己的孤独,又联想起手足们对同一轮明月的凝望,表达了深深的乡思之情。 诗中的意象十分贴切,在细节上也十分独特。诗人以孤雁、蓬草等自然物比喻兄弟姊妹的离散,让人联想到自然中无助而摇摇欲坠的形态,表达了孤独无助的心情。同时,诗人运用“吊影”和“辞根”等描述性词语,将自然物和手足离散这一感性形象紧密结合,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之,这首抒情诗描绘了唐代战乱带来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深刻问题。


诗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相关标签:初中古诗唐诗三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