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大约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当时,诗人身处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并曾写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与诗人自己都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然而,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二月,唐朝皇帝赐给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的给事中李濬出谋划策,挑起叛乱。董晋之能力无法解决此次叛乱,部下开始不稳定,随后不久,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也加入了叛军。唐廷为平息这场叛乱,分遣十六道兵马进行攻打,而在河南境内的战争规模较大,并且时间也相对较长。 此时期,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导致了饥荒四起。人祸和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难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而此时,佚名作者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中分散到各地的兄弟情感,以及对家园的思念和祖国的疾苦的关注。


诗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相关标签:初中古诗唐诗三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