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王安石晚年的时期。在他二次罢相后,王安石隐居金陵,心境逐渐平淡下来。据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的记载,王荆公喜欢行走,不喜欢静坐。他居住在钟山谢公墩,饲养一头驴子,每次吃完饭后,就会到钟山漫步山间,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如果感到疲倦,就在静谧的林间安眠,往往直到日落方归。
这种对大自然的深入体察,也成为了王安石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他吟咏出了许多描写水光山色、生动自然的景物词。其中,这首词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描绘了一处优美的环境,山峰叠嶂,小桥流水,河水清碧环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吹拂,让房屋清洁如新,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声。王安石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的深切感受,以及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思考。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正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和鲜明的艺术形象,成为王安石晚年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代表作,被后世文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