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山水词的解读和评价。这首词的作者是佚名,但在王安石晚年作品中却具有重要的地位。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政治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优美景色的向往。
全词以景起,以情结,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起首两句写得非常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王安石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反映了王安石在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他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充满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这种情感和思想深度,使他的作品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