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解:
这篇文章介绍了苏轼的一首词《咏杨花》,它跟章质夫的《柳花》看起来有些相互抵牾,但实际上是因为“柳花”也被叫作“杨花”,即柳树的絮。作者在开头运用“似花还似非花”的描写,生动地表达了杨花的特殊性质,既不像真正的花,又是如此美丽和柔弱。接下来,作者回到了杨花的名字背后的历史渊源,说到隋炀帝开凿运河时下令在沿岸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使人们习惯将柳树称为“杨柳”,从而柳花也被叫做杨花。作者的描述传神,让读者感受到了杨花独特的存在感。然后,作者引用了一句古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的评论:“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这句话深刻地概括了整首词的主题:杨花虽然无人关注,但它也有情思,有着自己的命运和际遇。最后,作者用“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表达了自己对于杨花的感慨和思考,在不经意间,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漠视和忽略。整篇文章意境深远,非常传神,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看似平凡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