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写于1058年,是王安石在他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后创作的。当时王安石已经升任度支判官,但政治上的成果并不显著。尽管他上万言书请愿,但是他的思想和改革理念却引起了很多反感和质疑。在政坛上,他的声音被隐瞒和压抑,王安石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失落。
此时,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以及对社会制度不满的态度。这首诗所传达出的强烈的人性和家国情怀,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关注点和思考方向。他创作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更是希望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让人们听到他的声音和理念。
尽管王安石的思想和改革理念在当时处于劣势,但他从未放弃改革和变革的信念,继续通过文字和行动,推进着自己的理念和主张。这首诗也是他在改革路上的一个标记,同时也是对自己在政治上被压抑和孤立的反思和呼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的批判精神和责任感。
诗文: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