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在杜甫寓居成都期间,他得到好友严武的悉心照料,两人相处得很好。但是,不幸的是,严武去世后,杜甫不得不离开寄居已久的草堂,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为了寻找新的生活机会,杜甫沿长江顺流而下,最终来到了当时的夔州。在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他经过了瞿塘峡滟滪堆,在这里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巨石峭立于长江之中,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杜甫也借此提到航船行驶时的危险。同时,他还用牛沉水中的方式表达了对山林川泽的崇敬之情。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感受,体现出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杜甫在漂泊生活中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气息。它被誉为唐代文学中最为优秀的山水诗之一,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和赞赏。
诗文: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