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那时的杜甫刚刚迁居到西阁。此诗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描述了他在夜晚听到胡骑嘶鸣的感受。通过文字描绘,表现了大唐边疆的军情和国家局势。 据《黄鹤》注解,诗中提到的胡骑指的是吐蕃士兵。而根据《通鉴》记载,永泰元年,吐蕃与回纥入寇,唐朝将领李靖率领军队奋勇抵御,子仪免胄释甲,投枪而进,回纥酋长皆下马罗拜,最终双方达成和约。诗中提到的“胡骑中宵堪北走”恰好是这段历史事件的写照。 杜甫的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时期卫国戍边的严峻形势和民间百姓的苦难,体现了杜甫不畏强权、有爱国情怀、有批判精神的文学态度。这也是杜甫众多诗篇中的一首重要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这首诗的创作也反映了杜甫时代的社会状况和风俗习惯。当时,以山水、人物、动植物等为题材、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已发展成熟,而杜甫以其敏锐的触角关注社会现实,将社会题材纳入到自己的创作范围之内,开创了“新乐府”风格的先河。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历史背景相互依托,呈现出了唐代宗大历元年的历史氛围和社会风貌。杜甫通过这首诗的创作,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并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大唐王朝的虚弱和危机。


诗文: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
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