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拼音译文赏析

  • chuī
  • [
    táng
    ]
  • chuī
    qiū
    shān
    fēng
    yuè
    qīng
    shuí
    jiā
    qiǎo
    zuò
    duàn
    cháng
    shēng
    fēng
    piāo
    xiāng
    qiè
  • yuè
    bàng
    guān
    shān
    chù
    míng
    zhōng
    xiāo
    kān
    beǐ
    zǒu
    líng
    xiǎng
    nán
    zhēng
  • yuán
    yáng
    liǔ
    jīn
    yáo
    luò
    chóu
    zhōng
    jìn
    shēng

原文: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
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译文及注释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吹奏笛子,秋天的山风和月亮都很清新。不知道哪家的人巧妙地演奏出了令人心碎的曲调。风儿吹拂着乐曲的旋律,月亮在关山边照耀着几处明亮的地方。胡人骑着马在深夜中向北奔去,而我却在思念着南征的武陵。故乡的杨柳现在已经开始凋零,我怎么能让忧愁的曲子在我的心中结束呢?
注释:
吹笛:吹奏笛子。
秋山:秋天的山。
风月:指秋天的风景。
清:清新、清爽。
巧作:巧妙地演奏。
断肠声:悲伤的音乐。
风飘律吕相和切:指笛子演奏的技巧。
月傍关山几处明:指月亮照耀在关山上的景象。
胡骑: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中宵:深夜。
堪:可以。
北走:向北方奔走。
武陵:古代地名,今湖南省境内。
一曲:一首歌曲。
想:思念。
南征:南征战争。
故园:故乡。
杨柳:一种柳树,常见于江南地区。
摇落:指树叶随风飘落。
何得:怎么能。
愁中曲尽生:指悲伤的情绪无法排遣。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秋夜寄邱员外》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山水诗。诗中以秋夜山林笛声、月色、关山等自然景致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叹。 诗的第一联写笛声,以夜晚听到横笛的声音为引子,开展诗歌的主题。描写了静寂的山林,悬挂的皓月和萧飒的秋风,仿佛笛声从这无垠的寂静之中传来,一下子打破了这宁静的夜幕,让人感觉万千思绪顿生。这里的“涤邪秽,纳雅正”,表明了笛在清除邪恶、净化心灵方面的独特作用。 诗的第二联则以“风月”二字为题,虚实相生地展现了环境。诗人通过笛声婉转悠扬的音律与月色明净的山峰相互照应,把读者带到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想象空间中。在这个想象空间中,诗人在凄美的笛音中飘荡,思绪万千,极富诗意。 整首诗有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另外也借此反映出国家深重的危机和作者对时局变局的看法。作为一首“山水田园诗”,它吸收了先辈们的长处,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表达自己对时代沉浮的思考,从而使这首诗歌更加具有深刻的艺术感受力和文化价值。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那时的杜甫刚刚迁居到西阁。此诗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描述了他在夜晚听到胡骑嘶鸣的感受。通过文字描绘,表现了大唐边疆的军情和国家局势。 据《黄鹤》注解,诗中提到的胡骑指的是吐蕃士兵。而根据《通鉴》记载,永泰元年,吐蕃与回纥入寇,唐朝将领李靖率领军队奋勇抵御,子仪免胄释甲,投枪而进,回纥酋长皆下马罗拜,最终双方达成和约。诗中提到的“胡骑中宵堪北走”恰好是这段历史事件的写照。 杜甫的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时期卫国戍边的严峻形势和民间百姓的苦难,体现了杜甫不畏强权、有爱国情怀、有批判精神的文学态度。这也是杜甫众多诗篇中的一首重要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这首诗的创作也反映了杜甫时代的社会状况和风俗习惯。当时,以山水、人物、动植物等为题材、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已发展成熟,而杜甫以其敏锐的触角关注社会现实,将社会题材纳入到自己的创作范围之内,开创了“新乐府”风格的先河。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历史背景相互依托,呈现出了唐代宗大历元年的历史氛围和社会风貌。杜甫通过这首诗的创作,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并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大唐王朝的虚弱和危机。 创作背景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