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润州作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三月底、四月初所作。当时他担任杭州通判,因为要前往润州救济灾民,心中对妻子王润之满怀思念之情,遂借此写下了这首感人的词作。 苏轼在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由于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自请外任,被调到了杭州担任通判。在杭州生活期间,苏轼远离了激烈的政治争斗,享受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美丽的湖光山色、市民和同僚对他的尊敬、僧人和歌伎对他的崇拜,所有这些都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悦。而续娶的年轻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女则给他带来了天伦之乐的惬意和温暖。杭州成了他的人间天堂,每次因公而离开杭州时,他都会感到依依不舍。 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冬天,苏轼又接到两浙转运使的命令前往常州、润州、苏州、宿州等地赈济灾民,一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到了杭州。这次离开杭州的时间是最长的一次,他对杭州的眷恋之情也变得更加深切。在路途中,苏轼写下了不少诗词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而这首《浣溪沙·一去紫台连望君》词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词通过描述杨花飘落时的感人情景,表达了苏轼思念妻子的深切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诗文: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