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译文及注释: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去年送别时,余杭门外下着飞雪,雪花像杨花一样飘落。今年春天结束了,杨花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但仍未见归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对着酒,卷起帘子邀请明月,风露透过窗纱。就像姮娥怜爱双燕一样,明月清晰地照在斜着的梁上。
注释:
1. 馀杭门外:指杭州城外的地方。
2. 杨花:指杨树开花时的花朵。
3. 还家:指归家。
4. 对酒卷帘:指在帘子后面卷起来,与月亮对饮。
5. 风露透窗纱:指风和露透过窗纱进入房间。
6. 姮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女。
7. 画梁:指房屋的梁上画的图案。斜指斜着照射。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浣溪沙·一去紫台连望君》。这首词以其平淡、细腻而引人入胜的情感描写,传递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和对妻子的深情厚谊。
上片通过细腻的叙述表现了夫妻之间的不舍,同时也展现了妻子的深情。词开头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和地点,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飞雪似杨花”则让人感受到寒冷与凄凉。下片则通过描写妻子对着月亮独自饮酒的画面,定格在时间和空间上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惆怅的氛围,更进一步传递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传递出了永恒的爱情主题。词中的比喻、转换和隐晦,都充满了趣味和文学性。此外,本词还展现了苏轼对妻子的真挚感情,以及他对家庭的顾虑和关注,体现了作者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家庭至上的爱夫人士。因此,这首词成为了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颂。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三月底、四月初所作。当时他担任杭州通判,因为要前往润州救济灾民,心中对妻子王润之满怀思念之情,遂借此写下了这首感人的词作。
苏轼在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由于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自请外任,被调到了杭州担任通判。在杭州生活期间,苏轼远离了激烈的政治争斗,享受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美丽的湖光山色、市民和同僚对他的尊敬、僧人和歌伎对他的崇拜,所有这些都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悦。而续娶的年轻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女则给他带来了天伦之乐的惬意和温暖。杭州成了他的人间天堂,每次因公而离开杭州时,他都会感到依依不舍。
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冬天,苏轼又接到两浙转运使的命令前往常州、润州、苏州、宿州等地赈济灾民,一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到了杭州。这次离开杭州的时间是最长的一次,他对杭州的眷恋之情也变得更加深切。在路途中,苏轼写下了不少诗词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而这首《浣溪沙·一去紫台连望君》词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词通过描述杨花飘落时的感人情景,表达了苏轼思念妻子的深切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做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早晨)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注释:
余杭:浙江省杭州市西郊区域;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心中牵挂;
卷起帘子举起杯:意为推开帘子,高举酒杯;
风露:夜间的露水和微风;
乘隙而入:趁着一点缝隙钻进来;
明月作伴:指在月光下独酌,或伴着月光独行;
燕子:这儿指的是指在燕巢里的燕子;
画梁:画栋梁,即房檐。指房梁上的燕巢。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