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庙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本文将围绕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秋天,杜甫途经忠州参谒大禹古庙的创作背景展开。 当时,杜甫已经离开故乡成都,东下江南。忠州是他途中所经之处,而这座城市旁边就有一座大禹古庙,据说是大禹治水时所兴建。对于杜甫这样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热爱祖国的诗人来说,这个地方自然会引起他极大兴趣。 于是,杜甫尽管风尘仆仆、路途劳顿,仍克服种种困难前去参谒古庙。此时正值秋天,山谷中寂静而肃穆,残阳斜照在大殿上,荒芜的庭院里树上挂满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与蛇的画像。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声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流。杜甫领略了这景色,也了解了大禹治水的事迹,感触颇深。 因此,在这种氛围与背景的熏陶下,杜甫撰写了这首《登岳阳楼》。在诗中,他把大禹称作“旧时王谢堂前燕”,对其治水业绩赞誉有加;同时,他也自我反省,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无益于国家社稷,自叹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整首诗意境深邃、博大精深,是杜甫名篇之一。 总之,杜甫在穿越山川、历经艰难之后,登上岳阳楼,然而贯穿整首诗的主题,并非只是欣赏美景,更是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可以说,他途中所经之处,正是他心灵启示的源泉。


诗文: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嘘青壁一作:生虚壁)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