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嘘青壁一作:生虚壁)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赏析:
州深山幽谷之中,庙宇荒凉,却体现着历史的庄严和文化的沉淀。这首由佚名作者创作,杜甫题跋的《大禹垂》诗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首联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点出了游览的地点和时令。秋风萧瑟之时,诗人前去游览大禹庙,他举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环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庙就坐落在这空旷寂静的山谷中,残阳正好斜照在大殿之上。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贯穿整篇诗歌。
颔联中,诗人通过由远及近的描写方式,展示了庙宇内部的景象。大禹庙因位于深山之中,常年无人照管,故而房舍残破,杂草丛生,显得荒凉而又冷清。但庭院的橘子树和柚子树却挂满了果实,树枝低垂,好像要被压垮似的。古庙的墙壁上残留着龙和蛇的图像,依稀可辨。这些景象的描写,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将大禹治水的典故巧妙地融入其中,传递出对古代帝王英雄事迹的赞叹。
颈联中,诗人通过对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的描写,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美妙。天空的浮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着身姿,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之声从远处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道向东奔流。此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气势不凡,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借景抒情,点明本诗的主题。本诗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
总之,这首诗作通过对大禹庙及其周边景象的描写,烘托出历史与当下的对比,凸显了民族风骨、文化底蕴的精髓,更表达了作者深深神往的情感和感怀之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赏析详情»
鉴赏:
这首佚名的诗作通过描写大禹古庙及其周边的景象,表达了对古代帝王大禹英雄事迹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唐代帝王的期望。首联点明禹庙所在的位置与周边的景观,通过描写禹庙坐落在寂静山中,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更显得荒凉,展现出禹庙的老当益壮,格外庄严的特点。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贯穿整篇诗歌。
随后,诗人写到了庙内之景:庭院荒凉,古屋残破,然而,橘柚树上挂满了硕大的果实,古屋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仿佛庭院不再荒凉,古屋不再残破。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将大禹治水的典故巧妙地融入其中,传递出对古代帝王英雄事迹的赞叹。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唐代帝王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创造光辉业绩。全诗通过对禹庙及其周边景象的描写,烘托出历史与当下的对比,凸显了民族风骨、文化底蕴的精髓,更表达了作者深深神往的情感和感怀之情。
总之,这首诗作中透露出一种敬佩英雄和古代文化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本文将围绕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秋天,杜甫途经忠州参谒大禹古庙的创作背景展开。
当时,杜甫已经离开故乡成都,东下江南。忠州是他途中所经之处,而这座城市旁边就有一座大禹古庙,据说是大禹治水时所兴建。对于杜甫这样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热爱祖国的诗人来说,这个地方自然会引起他极大兴趣。
于是,杜甫尽管风尘仆仆、路途劳顿,仍克服种种困难前去参谒古庙。此时正值秋天,山谷中寂静而肃穆,残阳斜照在大殿上,荒芜的庭院里树上挂满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与蛇的画像。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声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流。杜甫领略了这景色,也了解了大禹治水的事迹,感触颇深。
因此,在这种氛围与背景的熏陶下,杜甫撰写了这首《登岳阳楼》。在诗中,他把大禹称作“旧时王谢堂前燕”,对其治水业绩赞誉有加;同时,他也自我反省,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无益于国家社稷,自叹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整首诗意境深邃、博大精深,是杜甫名篇之一。
总之,杜甫在穿越山川、历经艰难之后,登上岳阳楼,然而贯穿整首诗的主题,并非只是欣赏美景,更是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可以说,他途中所经之处,正是他心灵启示的源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大禹庙 ---dà yǔ miào
空寂 ---kōng jì
山谷 ---shān gǔ
秋风萧瑟 ---qiū fēng xiāo sè
大殿 ---dà diàn
荒芜 ---huāng wú
庭院 ---tíng yuàn
橘子 ---jú zǐ
柚子 ---yòu zǐ
古屋 ---gǔ wū
墙壁 ---qiáng bì
龙 ---lóng
蛇 ---shé
画像 ---huà xiàng
开凿 ---kāi záo
石壁 ---shí bì
云雾缭绕 ---yún wù liú rào
波涛声 ---bō tāo shēng
白沙之道 ---bái shā zhī dào
江水 ---jiāng shuǐ
长江 ---cháng jiāng
河流 ---hé liú
注释:
大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天下第一治水名臣,他治理了洪水,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石壁:指大禹当年开凿的以治理水患为目的的长江石壁。
龙与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象征性动物,分别代表权力与智慧,阴阳两极的平衡与和谐。
白沙之道:指大禹在治理水患过程中开凿出的一条河道,河床上的沙子洁白如银,因此称为“白沙之道”。
长江:中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