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调任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所作。当时,中国南方的政治局势较为混乱,江南地区一直处于战乱之中,而张孝祥作为一名重要的地方官员,肩负的责任非常艰巨。他调往荆南后,开始了漫长而困难的治理任务。可是不幸的是,仅仅两年后,他因为遭到谏官的弹劾而被罢免了官职,被迫北归。
在此期间,张孝祥曾经泛舟湘江,游历洞庭湖,写下了《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词写出了他在飘泊流离之际的孤独和忧愁,具有强烈的批判社会现实的意味。而《春江花月夜·洞庭春色》这首词则是写于他赴任荆南时期,与《念奴娇·过洞庭》相比,这首词更多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美好与宁静的渴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也与他此时身处于一种较为平静的工作环境中有关。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既有张孝祥在治理南方地区的压力和困难,又有他对大自然美好与宁静的渴望和思考。因此,这首词不仅是一种情感抒发,更体现了张孝祥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理解。
诗文: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