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杜甫的这首七律《赠卫八处士》从汉朝陵墓到唐朝时期的历史轨迹,展现了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概括了封建社会的荣与衰。
该诗贯穿了一个主题: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历史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第一联写汉朝陵墓与终南山相对,意味着汉朝始创之初选择终南山作为京都和陵墓所在地,同时也象征了汉朝刚刚崛起时的勃勃雄心和强盛盛世。然而,第二句“胡虏千秋尚入关”,又表明了汉朝的荣光已经成为落日余晖,在唐朝时期被吐蕃、回纥等民族侵入,陵墓也被盗掘。作者巧妙地利用“千秋”来表达历史长河中无数荣耀王朝的崩溃和消亡,进一步强调封建社会的不可持续性。
第二联写到陵墓被盗掘的景象,以昨日、早日来刻画时间的急促感,形象地描绘了大规模盗墓的可怕程度。玉鱼、金碗作为陪葬品的提法实则是以虚弱之语来叙述陵墓的珍贵和危机,篇中的“昨日”和“早日”也无疑是在彰显历史的无常与荣辱不定。
这首诗深刻的抒发了杜甫对世事变幻的感慨,体现了对封建礼仪制度的批判和对士人官僚的讽刺。这种对封建礼仪制度的批判和对现实的关注,也恰好符合杜甫诗歌的多重价值取向,使其成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更重要的是,这首诗的深远意义在于呈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跨越了数百年的时空,反映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诗文: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昨日玉鱼蒙葬地,
早时金碗出人间。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沧海未全归禹贡,
蓟门何处尽尧封。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越裳翡翠无消息,
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正忆往时严仆射,
共迎中使望乡台。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