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位于襄阳城南郊外,靠近岘山,距离汉江西岸不远,这个家被称作“南园”或“涧南园”。而此次他在诗中所提到的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可以乘船数小时可达。这座山最初的名字是苏岭山,但建武中,襄阳侯习郁在山上立了神祠,刻有两只石鹿在神庙道口,俗称之为“鹿门庙”,后来庙名便成了山名,并且也成为了地名。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而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为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年一直居住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到长安谋求官职,但不幸未能如愿。他在游历吴、越数年后回乡,在鹿门山辟了一处住处,以归隐自居,偶尔也会回到南园的家中。据推测,孟浩然在四十岁后隐居鹿门山时创作了这首诗,时间大约在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 这首《夜归鹿门山》以作者夜归的景象为主题,写出了孟浩然在鹿门山的隐居生活和对归隐的向往之情。此篇文章也是写景抒怀、咏史抒情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示了唐代诗人的风采和文化素养,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