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及注释:
山寺的钟声响起,白天已经暮色渐渐降临,渔梁渡口上人们争相渡河,喧闹不已。我跟随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最终也乘船回到了鹿门。鹿门的月光照耀着开着烟树,我突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石门扉,松树小径,长久的寂寥,只有幽居的人自由自在地来去。
注释:
山寺:位于山上的寺庙。
钟鸣:寺庙里的钟声。
昼已昏:白天已经接近傍晚。
渔梁渡头:渔民们用来过江的渡口。
争渡喧:渔民们争着过江,喧哗不断。
沙岸:江边的沙滩。
江村:江边的村庄。
余:指诗人自己。
乘舟:乘坐船只。
鹿门:指诗人的家乡。
月照开烟树:月光照耀下,烟树的花开得格外美丽。
庞公栖隐处:指庞统的隐居之地。
岩扉:石门。
松径:松树林间的小路。
幽人:隐居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夜归鹿门山》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作者在归隐途中所遇到的景象,抒发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归隐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蕴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诗中描写了傍晚时分孟浩然在沿江船上的情境,可以听到山寺的钟声和渡口人们的喧嚣。这一情境显现出山寺宁静、世俗喧嚣的反差,凸显出孟浩然超然自得和清心寡欲的性格特点。接着,诗人又描述了世人回家的场景,与自己返隐的归途形成鲜明对比。可以看到他更偏爱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而非世俗的繁华。
后半部分写孟浩然登上鹿门山的情形。他行进在陡峭的山路上,身边没有熙熙攘攘的旅客,只有照亮了路途的明月和美丽的烟树。这里用“鹿门月”来形容这美妙的景象,也表现了孟浩然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感慨。他在这壮丽的自然环境中,远离尘嚣,沉醉在深邃的思考之中。
整首诗是作者对隐逸生活的致敬和追求。通过将自然的宁静和熙攘的人间喧嚣作对比,同时借用“鹿门山”这一隐逸之地的象征,表达出对隐居的向往和归隐的情怀。孟浩然在这一篇诗中展现了他豁达的胸襟和清新的情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与人生相互依存的理解。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位于襄阳城南郊外,靠近岘山,距离汉江西岸不远,这个家被称作“南园”或“涧南园”。而此次他在诗中所提到的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可以乘船数小时可达。这座山最初的名字是苏岭山,但建武中,襄阳侯习郁在山上立了神祠,刻有两只石鹿在神庙道口,俗称之为“鹿门庙”,后来庙名便成了山名,并且也成为了地名。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而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为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年一直居住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到长安谋求官职,但不幸未能如愿。他在游历吴、越数年后回乡,在鹿门山辟了一处住处,以归隐自居,偶尔也会回到南园的家中。据推测,孟浩然在四十岁后隐居鹿门山时创作了这首诗,时间大约在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
这首《夜归鹿门山》以作者夜归的景象为主题,写出了孟浩然在鹿门山的隐居生活和对归隐的向往之情。此篇文章也是写景抒怀、咏史抒情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示了唐代诗人的风采和文化素养,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
The bell in the mountain temple rings, and the sky is already darkening,
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People at the ferry of Yuliang are bustling to cross the river.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
Travelers walk along the sandy shore towards Jiangcun.
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I take a small boat back to Lumen Mountain.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The moon of Lumen Mountain illuminates the hazy shadows of trees.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Unknowingly, I suddenly come to the place where Pangong lives in seclusion.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
The gate of the rock cave and the small road between the pines are quiet,
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Only me, this hermit, comes and goes alone.
注释:
山寺(shān sì)- 在山上的寺庙
渔梁(yú liáng)- 江南一带著名的渡口
沙岸(shā àn)- 河岸边的沙滩
江村(jiāng cūn)- 处于江边的村庄
鹿门山(lù mén shān)- 一座位于江西的山
庞公(páng gōng)- 一位隐居的道士
译文及注释详情»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屬於山水田園派。孟浩然年輕時曾遊歷四方,故後人稱他孟鹿門、鹿門處士,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律詩,题材大多關於山水田园和隐逸、旅行等内容。他與王維、李白、張九齡交好,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山水詩之先声。知名詩作有《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