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的赏析

赏析
这首诗《夜归鹿门山》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作者在归隐途中所遇到的景象,抒发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归隐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蕴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诗中描写了傍晚时分孟浩然在沿江船上的情境,可以听到山寺的钟声和渡口人们的喧嚣。这一情境显现出山寺宁静、世俗喧嚣的反差,凸显出孟浩然超然自得和清心寡欲的性格特点。接着,诗人又描述了世人回家的场景,与自己返隐的归途形成鲜明对比。可以看到他更偏爱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而非世俗的繁华。 后半部分写孟浩然登上鹿门山的情形。他行进在陡峭的山路上,身边没有熙熙攘攘的旅客,只有照亮了路途的明月和美丽的烟树。这里用“鹿门月”来形容这美妙的景象,也表现了孟浩然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感慨。他在这壮丽的自然环境中,远离尘嚣,沉醉在深邃的思考之中。 整首诗是作者对隐逸生活的致敬和追求。通过将自然的宁静和熙攘的人间喧嚣作对比,同时借用“鹿门山”这一隐逸之地的象征,表达出对隐居的向往和归隐的情怀。孟浩然在这一篇诗中展现了他豁达的胸襟和清新的情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与人生相互依存的理解。


诗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