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在唐朝开成三年(838年)时创作的。当时,他担任宣州团练判官,游历至开元寺,并登上了水阁观景。在这里,他看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包括敬亭山、宣城、宛溪等地的景象,还有深秋时节的密雨和落日时分的夕阳。这些美景启发了他的灵感,激发了他写下这首诗的冲动。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主要来源于两本书籍。其中一本是《晚唐诗译释》,该书由尚作恩等人编纂,于1987年出版。该书对杜牧的创作背景提供了详细的解释,指出这首诗是杜牧观赏自然风光所发而作的。另一本是《唐诗鉴赏大典(十一)》,该书由吉林大学中文系编纂,于2009年出版。在该书中,也提到了杜牧在开元寺的游览经历以及他被周围景色所感染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中涉及到了许多具体的地名和自然景观,如敬亭山、宣城、宛溪等。这些地点都是杜牧在游历过程中所见到的景象,使得他在创作时能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最终,这首诗作为晚唐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颂,并成为后人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