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译文及注释:
六朝时期的文物已经荒废,只有草木依然连绵不绝,天空淡淡,云彩悠闲,今古相同。鸟儿飞来飞去,山色之中,人们唱歌哭泣,水声悠扬。深秋时节,帘幕下的千家雨,落日时分,楼台上的一曲笛声,风吹拂着。惆怅的是,再也无法见到范蠡,参差不齐的烟树,五湖东岸。
注释:
六朝:指南北朝时期的六个朝代,即宋、齐、梁、陈、北魏、西魏。
文物草连空:指六朝时期的文物已经荒废殆尽,只剩下一片空旷。
天淡云闲今古同:指天空清淡,云彩悠闲,与古代没有什么不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指鸟儿在山中飞来飞去,增添了山中的景色。
人歌人哭水声中:指人们在水边唱歌、哭泣,水声回荡在耳边。
深秋帘幕千家雨:指深秋时节,千家万户都在下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指夕阳西下,楼台上吹响一曲笛音,风吹拂着。
惆怅无日见范蠡:指作者惆怅不已,因为无法像范蠡那样见到美景。
参差烟树五湖东:指五湖地区的烟树参差不齐,景色优美。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杜牧的这首诗《登高》是一首抒发诗人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描写眼前的景色和古往今来的变幻,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在诗歌开头,诗人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一组形象生动的景色描写,写出了诗人的旷达豁达和壮观的自然景象。其中,猿啸、鸟飞等动物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自然气息。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写出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象。这种写景法带有浓郁的意象感,使得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诗人所在的境界。
接着,诗人又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诗人感慨生命短暂,岁月易逝的心情。他无论身在何处,都感受到时间带来的变化和不可挽回的悲哀。同时,他自信满怀,不畏困难和挫折,用坚强的内心和无畏的精神,面对生命的风雨。
最后,诗人提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历史名人的形象,写出了诗人眼中的“英雄”和“风骚”,展示了历史的辉煌和人类的智慧。而最后一句“还看今朝”,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他虽看到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但并不失去对美好未来的渴求和向往。
总的来说,杜牧的《登高》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描写壮美的自然景象、历史名人的形象,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表达出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在唐朝开成三年(838年)时创作的。当时,他担任宣州团练判官,游历至开元寺,并登上了水阁观景。在这里,他看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包括敬亭山、宣城、宛溪等地的景象,还有深秋时节的密雨和落日时分的夕阳。这些美景启发了他的灵感,激发了他写下这首诗的冲动。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主要来源于两本书籍。其中一本是《晚唐诗译释》,该书由尚作恩等人编纂,于1987年出版。该书对杜牧的创作背景提供了详细的解释,指出这首诗是杜牧观赏自然风光所发而作的。另一本是《唐诗鉴赏大典(十一)》,该书由吉林大学中文系编纂,于2009年出版。在该书中,也提到了杜牧在开元寺的游览经历以及他被周围景色所感染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中涉及到了许多具体的地名和自然景观,如敬亭山、宣城、宛溪等。这些地点都是杜牧在游历过程中所见到的景象,使得他在创作时能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最终,这首诗作为晚唐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颂,并成为后人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1:六朝:指南北朝的六个朝代,即宋、齐、梁、陈、北魏和南齐。
注释2:敬亭山:位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青龙镇境内,因唐代杜甫“登高”所作《登高》诗而名垂千古。
注释3:宣城:指江苏省宜兴市宣山地区。
注释4:宛溪:位于太湖东岸的一条河流。
注释5: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夫,后辅佐吴王割让苏州地区给楚国。
注释6:参差烟树:指高低不平密密层层的树林,犹如参差不齐的云烟。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六朝的丈物荒皮杂草丛生,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苍山苹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丙,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众,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注释1:六朝:指南北朝(420年-589年)历经南北朝时期的六个朝代,即宋、齐、梁、陈、北魏和南齐。
注释2:丈物:指柿子。
注释3:皮草:指柿子果实未成熟时表面的皮,一般作草料使用。
注释4:苍山:苍山公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注释5:苹柏:苍山上的一种树木。
注释6:范众:指唐朝初年著名文学家范仲淹。
注释7:掠过:指瞟过。
注释8:太湖东:指太湖的东侧。
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代表作有《山行》,《清明》,《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