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大多数名人都有自己的府邸,这些府邸不仅是他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交际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苏轼也不例外,他曾长期任职于各地,多次迁徙,因此也拥有了不少府邸。其中最受人称道的就是今天位于湖北荆州的东篱别墅,据说就是苏轼晚年居住的场所。
而在苏轼官场生涯的早期,他曾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在这个历经战火、经济良好的地方,苏轼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
然而,这年春天久早不雨,让当地居民非常焦虑,因为降雨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直到亭子建成,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为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描述的这座亭子更像是苏轼个人的府邸,而非官方场所,也反映了他个人对于建筑艺术的嗜好。
这篇文章不仅描述了当时喜雨的盛况,更突出了中国古代命名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提到了古代命名大师周公和汉武帝的故事,以及自己给这座亭子取名的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起名文化方面的丰富内涵。此外,文章还展现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天气、农业生产等事项的重视与关注,以及他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期盼。
诗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