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及注释: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
亭:小亭子。
志喜:表示高兴的心情。
周公得禾: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他得到了一种新的禾种,就以这种禾种的名字来命名他的书。
汉武得鼎:汉武帝得到了一种古代铜鼎,就以这个铜鼎的名字来命名他的年号。
叔孙胜敌:叔孙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夫,他打败了敌人,就以他儿子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胜利。
占:预测。
越三月:过了三个月。
甲子、乙卯、丁卯: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甲子、乙卯、丁卯是其中的三个年份。
商贾:商人和贾客。
忭:欢庆。
荐饥:指因为灾荒而导致的饥荒。
狱讼繁兴:指因为社会不安定而导致的诉讼案件增多。
盗贼滋炽:指因为社会不安定而导致的盗贼猖獗。
优游:闲适地游玩。
天不遗斯民:上天不忘记这些人民。
太守:古代的地方行政官员。
归之天子:上报给皇帝。
造物:指上天创造万物的神力。
太空:指宇宙空间。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段内容简析了《喜雨亭记》的结构、写作手法以及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文章的结构紧扣“雨”字,脉络清晰严谨。作者首先从喜雨亭的命名缘由入手,紧接着记叙建亭经过,并点出主题——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文章末尾以歌咏作结,给整篇文章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在描写降雨经过时,作者用疏密有致的手法把握节奏,将人们急盼下雨的心情与雨量由小而大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三个排比句抒发久旱逢雨时的喜悦之情,让读者深刻地体味到“忧者以乐,病者以愈”的欢欣鼓舞。句式灵活,表现手法多样,让整篇文章充满生气和活力。
此外,文章体现了苏轼“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与普通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虽然文章主题是雨,但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与热爱。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年轻时的个人思想及风格,充满了独特的个性魅力。
简析详情»
赏析:
《喜雨亭记》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以“喜雨亭”为主题,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开篇即点明了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联系在一起。苏轼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修建亭子的过程,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接着,作者又通过援引历史上的三件喜事,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件事中都含有天人的关系,与国家的政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历史铺垫让整篇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感性。
此外,《喜雨亭记》还有着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例如“又长啸数声,还拔了两根茅草齐走,似乎意欲支翼登天”,以及“元鼎年间,雨由春变夏,鱼见而乐”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苏轼的《喜雨亭记》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先驱性,更是自身艺术价值高超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对于人类与自然、历史和政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厚而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人生哲学。
赏析详情»
题解:
《喜雨亭记》是一篇以“喜雨亭”为主题的散文,作者苏轼通过描述这个建筑、历史背景和人们对于喜雨的态度,展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表达了儒家思想中重农、重民的仁政理念。
文章首先介绍了“喜雨亭”的命名缘由,即在兴建该亭时正值逢春降雨,因此取名“喜雨亭”。接着,作者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修建亭子的过程,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随后,作者描述了当地百姓在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对于自然恩泽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苏轼倡导的重农、重民的治理理念。
文章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句法和活泼风趣的字眼,充满了幽默感和诙谐感,读来既清新明快又深刻含蓄。苏轼通过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深厚而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人生哲学。
总之,苏轼的《喜雨亭记》是一篇值得珍藏的散文佳作。它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展现了中华文化重农、重民的仁政精神,同时也启迪读者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题解详情»
赏析二:
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篇章,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亭”、“雨”、“喜”的相互关联。他先把亭子的位置和形态描述出来,再阐述喜雨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进而联系到自然界的变幻莫测,最终引出人们对于命名的思考。作者通过表现自然与人文的因果关系,将物质生活和人类心灵转化为一种高度契合的统一体,寓意深刻。在文章末尾,苏轼又提出了“道即是美”的主张,更加强调了中华文化对于自然、美学和人性的探究与追求。
从整篇文章来看,苏轼不仅通过“喜雨亭”这座普通的建筑,勾勒出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命名文化、自然界和人类的广阔图景,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认识。他既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官员、思想家,能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丰富的思考空间。苏轼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在于它对于读者的启迪和引导,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的底蕴,感受到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共生。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大多数名人都有自己的府邸,这些府邸不仅是他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交际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苏轼也不例外,他曾长期任职于各地,多次迁徙,因此也拥有了不少府邸。其中最受人称道的就是今天位于湖北荆州的东篱别墅,据说就是苏轼晚年居住的场所。
而在苏轼官场生涯的早期,他曾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在这个历经战火、经济良好的地方,苏轼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
然而,这年春天久早不雨,让当地居民非常焦虑,因为降雨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直到亭子建成,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为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描述的这座亭子更像是苏轼个人的府邸,而非官方场所,也反映了他个人对于建筑艺术的嗜好。
这篇文章不仅描述了当时喜雨的盛况,更突出了中国古代命名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提到了古代命名大师周公和汉武帝的故事,以及自己给这座亭子取名的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起名文化方面的丰富内涵。此外,文章还展现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天气、农业生产等事项的重视与关注,以及他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期盼。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指《周易》中的《乾》、《坤》两爻);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亭子”一词源自于古代楚国,是一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园林、墓园等场所,也可作为休息的场所。
此文中提到的“堂屋”,指建在庭院中央的主屋,亦称“正房”、“正厅”。扶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那时已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是名士们聚集的地方,苏轼也曾在此担任过官职。
“麦雨”是指降雨适合麦类作物生长的降雨,“甲子日”、“丁卯日”等指的是农历中的某些日期。在当时的中国,农业生产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天时、地利、人和非常关键。当年成丰收、雨水充沛时,人们会感恩祭祀,而在旱灾发生时则会大肆祈雨。
“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一段,反映了旱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由于年成不好,社会治安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人们戒备森严,避免出现各种意外情况。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