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拼音译文赏析

  • tíng
  • [
    sòng
    ]
    shì
  • tíng
    míng
    zhì
    zhě
    yǒu
    míng
    shì
    wàng
    zhōu
    gōng
    míng
    shū
    hàn
    dǐng
    míng
    nián
    shū
    sūn
    shèng
    míng
    zhī
    xiǎo
    shì
    wàng
  • zhì
    fēng
    zhī
    míng
    nián
    shǐ
    zhì
    guān
    shè
    weí
    tíng
    táng
    zhī
    beǐ
    ér
    záo
    chí
    nán
    yǐn
    liú
    zhòng
    weí
    xiū
    zhī
    suǒ
    shì
    suì
    zhī
    chūn
    mài
    shān
    zhī
    yáng
    zhàn
    weí
    yǒu
    nián
    ér
    yuè
    mín
    fāng
    weí
    yōu
    yuè
    sān
    yuè
    mǎo
    nǎi
    jiǎ
    yòu
    mín
    weí
    weì
    dīng
    mǎo
    sān
    nǎi
    zhǐ
    guān
    xiāng
    qìng
    tíng
    shāng
    jiǎ
    xiāng
    shì
    nóng
    xiāng
    biàn
    yōu
    zhě
    bìng
    zhě
    ér
    tíng
    shì
    chéng
  • shì
    jiǔ
    tíng
    shàng
    shǔ
    ér
    gào
    zhī
    yuē
    yuē
    mài
    shí
    yuē
    shí
    mài
    suì
    qiě
    jiàn
    sòng
    fán
    xìng
    ér
    dào
    zeí
    èr
    sān
    suī
    yōu
    yóu
    tíng
    jīn
    tiān
    mín
    shǐ
    hàn
    ér
    zhī
    shǐ
    使
    èr
    sān
    xiāng
    yōu
    yóu
    tíng
    zhě
    jiē
    zhī
    yòu
    wàng
  • míng
    tíng
    yòu
    cóng
    ér
    zhī
    yuē
    shǐ
    使
    tiān
    ér
    zhū
    hán
    zhě
    weí
    shǐ
    使
    tiān
    ér
    zhě
    weí
    sān
    shuí
    zhī
    mín
    yuē
    tài
    shǒu
    tài
    shǒu
    yǒu
    guī
    zhī
    tiān
    tiān
    yuē
    rán
    guī
    zhī
    zào
    zào
    weí
    gōng
    guī
    zhī
    tài
    kōng
    tài
    kōng
    míng
    míng
    ér
    míng
    míng
    tíng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相关标签:咏物写人

译文及注释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
亭:小亭子。

志喜:表示高兴的心情。

周公得禾: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他得到了一种新的禾种,就以这种禾种的名字来命名他的书。

汉武得鼎:汉武帝得到了一种古代铜鼎,就以这个铜鼎的名字来命名他的年号。

叔孙胜敌:叔孙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夫,他打败了敌人,就以他儿子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胜利。

占:预测。

越三月:过了三个月。

甲子、乙卯、丁卯: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甲子、乙卯、丁卯是其中的三个年份。

商贾:商人和贾客。

忭:欢庆。

荐饥:指因为灾荒而导致的饥荒。

狱讼繁兴:指因为社会不安定而导致的诉讼案件增多。

盗贼滋炽:指因为社会不安定而导致的盗贼猖獗。

优游:闲适地游玩。

天不遗斯民:上天不忘记这些人民。

太守:古代的地方行政官员。

归之天子:上报给皇帝。

造物:指上天创造万物的神力。

太空:指宇宙空间。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段内容简析了《喜雨亭记》的结构、写作手法以及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文章的结构紧扣“雨”字,脉络清晰严谨。作者首先从喜雨亭的命名缘由入手,紧接着记叙建亭经过,并点出主题——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文章末尾以歌咏作结,给整篇文章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在描写降雨经过时,作者用疏密有致的手法把握节奏,将人们急盼下雨的心情与雨量由小而大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三个排比句抒发久旱逢雨时的喜悦之情,让读者深刻地体味到“忧者以乐,病者以愈”的欢欣鼓舞。句式灵活,表现手法多样,让整篇文章充满生气和活力。 此外,文章体现了苏轼“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与普通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虽然文章主题是雨,但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与热爱。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年轻时的个人思想及风格,充满了独特的个性魅力。 简析详情»


赏析
《喜雨亭记》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以“喜雨亭”为主题,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开篇即点明了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联系在一起。苏轼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修建亭子的过程,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接着,作者又通过援引历史上的三件喜事,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件事中都含有天人的关系,与国家的政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历史铺垫让整篇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感性。 此外,《喜雨亭记》还有着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例如“又长啸数声,还拔了两根茅草齐走,似乎意欲支翼登天”,以及“元鼎年间,雨由春变夏,鱼见而乐”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苏轼的《喜雨亭记》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先驱性,更是自身艺术价值高超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对于人类与自然、历史和政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厚而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人生哲学。 赏析详情»


题解
《喜雨亭记》是一篇以“喜雨亭”为主题的散文,作者苏轼通过描述这个建筑、历史背景和人们对于喜雨的态度,展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表达了儒家思想中重农、重民的仁政理念。 文章首先介绍了“喜雨亭”的命名缘由,即在兴建该亭时正值逢春降雨,因此取名“喜雨亭”。接着,作者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修建亭子的过程,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随后,作者描述了当地百姓在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对于自然恩泽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苏轼倡导的重农、重民的治理理念。 文章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句法和活泼风趣的字眼,充满了幽默感和诙谐感,读来既清新明快又深刻含蓄。苏轼通过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深厚而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人生哲学。 总之,苏轼的《喜雨亭记》是一篇值得珍藏的散文佳作。它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展现了中华文化重农、重民的仁政精神,同时也启迪读者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题解详情»


赏析二
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篇章,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亭”、“雨”、“喜”的相互关联。他先把亭子的位置和形态描述出来,再阐述喜雨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进而联系到自然界的变幻莫测,最终引出人们对于命名的思考。作者通过表现自然与人文的因果关系,将物质生活和人类心灵转化为一种高度契合的统一体,寓意深刻。在文章末尾,苏轼又提出了“道即是美”的主张,更加强调了中华文化对于自然、美学和人性的探究与追求。 从整篇文章来看,苏轼不仅通过“喜雨亭”这座普通的建筑,勾勒出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命名文化、自然界和人类的广阔图景,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认识。他既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官员、思想家,能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丰富的思考空间。苏轼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在于它对于读者的启迪和引导,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的底蕴,感受到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共生。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大多数名人都有自己的府邸,这些府邸不仅是他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交际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苏轼也不例外,他曾长期任职于各地,多次迁徙,因此也拥有了不少府邸。其中最受人称道的就是今天位于湖北荆州的东篱别墅,据说就是苏轼晚年居住的场所。 而在苏轼官场生涯的早期,他曾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在这个历经战火、经济良好的地方,苏轼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 然而,这年春天久早不雨,让当地居民非常焦虑,因为降雨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直到亭子建成,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为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描述的这座亭子更像是苏轼个人的府邸,而非官方场所,也反映了他个人对于建筑艺术的嗜好。 这篇文章不仅描述了当时喜雨的盛况,更突出了中国古代命名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提到了古代命名大师周公和汉武帝的故事,以及自己给这座亭子取名的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起名文化方面的丰富内涵。此外,文章还展现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天气、农业生产等事项的重视与关注,以及他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期盼。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指《周易》中的《乾》、《坤》两爻);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亭子”一词源自于古代楚国,是一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园林、墓园等场所,也可作为休息的场所。 此文中提到的“堂屋”,指建在庭院中央的主屋,亦称“正房”、“正厅”。扶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那时已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是名士们聚集的地方,苏轼也曾在此担任过官职。 “麦雨”是指降雨适合麦类作物生长的降雨,“甲子日”、“丁卯日”等指的是农历中的某些日期。在当时的中国,农业生产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天时、地利、人和非常关键。当年成丰收、雨水充沛时,人们会感恩祭祀,而在旱灾发生时则会大肆祈雨。 “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一段,反映了旱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由于年成不好,社会治安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人们戒备森严,避免出现各种意外情况。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