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
这段内容简析了《喜雨亭记》的结构、写作手法以及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文章的结构紧扣“雨”字,脉络清晰严谨。作者首先从喜雨亭的命名缘由入手,紧接着记叙建亭经过,并点出主题——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文章末尾以歌咏作结,给整篇文章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在描写降雨经过时,作者用疏密有致的手法把握节奏,将人们急盼下雨的心情与雨量由小而大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三个排比句抒发久旱逢雨时的喜悦之情,让读者深刻地体味到“忧者以乐,病者以愈”的欢欣鼓舞。句式灵活,表现手法多样,让整篇文章充满生气和活力。
此外,文章体现了苏轼“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与普通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虽然文章主题是雨,但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与热爱。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年轻时的个人思想及风格,充满了独特的个性魅力。
诗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