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历史性,它既是一篇送别赠序,也是韩愈为削藩平镇和廉颇之辈口诛笔伐的政治文章。
在文章中,韩愈表达了自己对于唐朝的统一和对“怀才不遇”的感慨。他主张削藩平镇,认为跑到藩镇投靠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然而,对于董邵南这位隐士来说,他并非背叛国家的“从贼”,而是因为“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而失望,选择离开去寻求发展机会。
面对这样的情况,韩愈既不能赞成他去,也不能阻止他去,最终在文章中以“不忍相留”作为情感宣泄。同时,韩愈也不遗余力地赞美董邵南的仁风道德、隐逸高洁,体现出韩愈对于诗人高尚品行和才华的敬仰。
总的来说,《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韩愈前所未有的“压倒性的抒情”,以及对于境遇相似的人物的感同身受,表现出了韩愈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这篇文章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是韩愈在当时时局的背景下对于唐朝统一的思考和主张。
诗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