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苏轼、苏辙兄弟七年后在彭城相聚的情景。这次相聚背景下,苏辙先作词,并表达了对多年分别后兄弟相聚的喜悦和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惆怅,并希望大家都不要一事无成。紧接着,苏轼为了回应兄长的词,也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两兄弟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感情。 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描绘了苏轼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这个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感情打动了很多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而在苏辙的词中,他则借用种种意象,传达了自己对即将分别的忧伤和担心,同时也表达了对兄弟未来的期望和祝福。 总的来说,这次兄弟俩的相聚是对彼此感情的再次印证,也是他们在各自文学领域中才华齐放的体现。他们通过对彼此的关心和理解,驱散了分别多年带来的孤独和思念,共同登高远望,畅想未来,并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


诗文: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