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频繁侵扰甘肃一带,战火纷飞。当时的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抵御敌军。这次战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牺牲惨重,伤亡无数。在这个背景下,一位名叫杨炯的诗人写下了《悲甘州》这首抒发心声的诗作。 据《唐诗解》的记载,该诗作者杨炯观察到当时的朝廷只注重武功而轻视文化,只看重武官而不关注文官,因此感到有所不平,于是写下这首诗作来表达内心的牢骚。他认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文化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尊重。 通过这首诗作,我们可以看到杨炯对于战争的痛苦和对于朝廷政策的不满。他在诗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抒发了他对于战争的痛苦和对于家庭的思念之情。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文人的无奈和不满:“忽闻岷王叹,悲甘州路长。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妨。”这表明他希望朝廷能够平衡文治和武功,尊重文人,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的来说,这首诗作是杨炯对于当时政治、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吁。它不仅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社会动荡,也折射出了当时文化蕴藏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呼吁社会应该更加重视文化和文化人才的培养,让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社会进步。


诗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