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交质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发生在东周时期的郑庄公与周王室之间的政治危机。自从平王东迁立国后,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连姬姓的宗室诸侯也不再忠心辅佐。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周王室和诸侯们的信用严重缺失,以至于要用交换人质来作保证,而这成为了笑柄。郑庄公不循礼法开了先例,王纲已堕,这也导致了周王室与执政大臣郑伯之间的信任危机。郑国在西周末至战国初期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而郑桓公曾经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郑武公也曾在周平王时期担任卿士。当郑庄公继承父亲的位置成为郑国的国君时,他也承袭了父亲在朝廷的卿士职位,这使得他在朝廷中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周平王宠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派遣郑卿祭足率领郑军在四月收割东周王畿内温地的麦,又在当年秋天再率领郑军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成周的禾,这进一步恶化了周郑关系。周王室和郑庄公之间的信任危机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周平王想要将政权分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平衡。然而,郑庄公不愿意接受这种安排,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措施怨恨不已。为了达成妥协,周平王和郑庄公采用了交换质子的外交手段,希望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种手段并没有起到作用,周郑关系仍然日益恶化。这一切发生在春秋时代,是那个时代政治混乱、战乱频繁的一个缩影。


诗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