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左丘明所写的《左传》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文化著作,记载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其中,记述了公元前630年,即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国和晋国联手围攻郑国的故事,成为了《左传》中的一篇名篇。 在故事中,左丘明通过详细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秦、晋联合围攻郑国的背景和原因。郑国之前曾得罪晋国两次,晋文公为了抢夺霸权,便发动了这场战争。而秦国也对外扩张,并希望从中获利,于是与晋国联合出兵。整个战争是基于政治利益和争夺霸权的需要而进行的,与秦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左丘明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意义和复杂性,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故事中也表现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结构,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诗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相关标签: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