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及注释: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不尊重,同时也与楚国有勾结。晋军在函陵,秦军在氾南。佚之狐向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君,敌军必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说:“我年老体弱,已经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勇猛了。”郑伯说:“我当初没有早早使用你,现在急需你,这是我的过错。但是,如果郑国灭亡了,你也会受到损失。”烛之武同意了。
夜里,他悄悄地出城,见到秦伯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的灭亡对你有好处,我愿意为你效劳。越国离我们很远,你知道这很困难。何必为了陪邻而让郑国灭亡呢?邻国对你很友好,而你对邻国却很冷淡。如果你放弃攻打郑国,而成为东道主,我们可以共同分享物资,互相帮助,你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失。而且,你曾经为晋国的君主提供过帮助,赐给他焦、瑕两个地方。他们早上过河,晚上就设立了版图,这是你知道的。晋国的野心是无止境的,他们既想东封郑国,又想西封郑国。如果你不阻止晋国,他们会怎样对待你呢?如果你放弃攻打郑国,而利用这个机会来对付晋国,那么你就会得到好处。”秦伯被说服了,与郑国人缔结了盟约。他派遣杞子、逢孙、杨孙三人来守卫郑国,然后撤退了。
子犯建议攻打敌军,但是郑伯说:“不行。我们不能利用别人的力量来攻击他们,这是不仁的。我们不能失去我们的盟友,这是不明智的。我们不能用混乱来换取秩序,这是不武的。我们应该回去。”于是,他们离开了。
注释:
晋侯:晋国的君主。
秦伯:秦国的君主。
郑:指郑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
贰于楚:指郑国与楚国关系不好。
函陵:地名,指晋国军队所在的地方。
氾南:地名,指秦国军队所在的地方。
佚之狐:古代传说中的一只狐狸,据说能说人话。
烛之武:郑国的一位将领。
越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焦、瑕:古代礼仪中的一种礼品。
东封、西封:指晋国向郑国提出的两个封地要求。
阙秦:指不与秦国结盟。
杞子、逢孙、杨孙:秦国的三位将领。
子犯:郑国的一位将领。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分析:
首先,本文所述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个章节,记录了春秋时期秦、晋两国联合进攻郑国前的外交斗争和烛之武的一次关键性发言。这个故事背景是在鲁僖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当时晋、秦两国联手围攻郑国。而两年前的城濮之战则促成了这场战争,因为郑国当时出兵支援楚国而得罪了晋国,从而引发了晋秦联合进攻郑国的事件。
其次,烛之武是郑国的一名臣子,他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在危急时刻成功地说服了秦伯,使秦国转变了对郑国的态度,友好地对待郑国,并将晋国视为敌人。有趣的是,烛之武所说的话不多,只有两点,但这两点却“针对了秦的切”,从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点是烛之武告诉秦伯,如果晋国能够攻下郑国,那么他们肯定会再次称霸,而秦国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这种情况对于秦国来说非常危险,因为秦国和晋国一直存在矛盾,并且晋国实力强大,一旦成为敌人,秦国很难胜利。
第二点是烛之武告诉秦伯,如果秦国能够帮助郑国抵抗晋国,那么郑国肯定会感激秦国,成为秦国的盟友。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可以在周边地区形成生力军,从而提高自身的实力和地位。
通过这两点,烛之武成功地让秦伯改变了对郑国的态度,化解了与郑国的敌对关系,实现了“化敌为友”的战略目标。同时,他也让秦国对晋国产生了威胁意识,增强了秦国在地区外交中的话语权。
总的来说,《左传》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中,烛之武的机智和辩才为他赢得了胜利,在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一事件也表明了外交手段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和智者运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的价值。
分析详情»
简析:
益的人恐怕占据着大多数。
本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说客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常常通过善于抓住利害关系的变化来协助各国解决问题。文章认为,利益原则是行动的最高原则,说客或外交家必须深刻理解这一点,并且善于在利益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口,从而赢得成功。虽然仁义原则更为值得赞赏,但利益原则是更实际、更能长久的原则。
该文围绕着利益原则和利益关系的观点展开,通过春秋时期说客的例子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原则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虽然这种方法并不始终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简析详情»
背景:
括围攻的历史背景,与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的九月甲午时相关。在此之前,郑国先后得罪了晋国两次。晋文公曾逃亡路过郑国,但未受到礼遇;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但最终以楚国失败告终。这些事件使得郑国感到形势不妙,于是派人前往晋国与其结好。然而,对晋国影响不大,仍决定在两年后发动了对郑国的战争。
为什么晋国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需求,并参与了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当晋国发起战争时,秦国加入进来,共同围攻郑国。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虽然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但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家围攻,并最终失败。
背景详情»
创作背景:
左丘明所写的《左传》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文化著作,记载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其中,记述了公元前630年,即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国和晋国联手围攻郑国的故事,成为了《左传》中的一篇名篇。
在故事中,左丘明通过详细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秦、晋联合围攻郑国的背景和原因。郑国之前曾得罪晋国两次,晋文公为了抢夺霸权,便发动了这场战争。而秦国也对外扩张,并希望从中获利,于是与晋国联合出兵。整个战争是基于政治利益和争夺霸权的需要而进行的,与秦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左丘明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意义和复杂性,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故事中也表现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结构,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根据您提供的内容,对于缺失的汉字译文及注释,我提供如下:
【九月甲午】即公元前677年的九月甲午日。
【晋文公、秦穆公】指当时的晋国君主晋文公和秦国君主穆公。
【郑国】指当时的一个诸侯国,都城在今天河南省新郑市一带。
【礼仪】指在古代国与国之间相互接待和往来时所应当遵守的礼节和规矩。
【依附】指在政治上向某个强国投靠或依赖。
【楚国】指当时的一个强国,都城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函陵在今天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境内,氾南在今天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境内,是两支联军驻扎的地点。
【佚之狐】指郑国的大夫,是本篇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郑伯】指当时郑国的君主,名为姚。
【烛之武】郑国的大夫,是佚之狐的部下。
【绳子】用于将人从城墙上放下去的工具。
【灭亡】指一个国家被攻破、彻底毁灭的状态。
【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意思是让秦国接纳郑国,并以其为东部的边境。
【邻邦晋国的土地】指晋国的领土。
【势力雄厚】指晋国的实力强大。
【使节来来往往】指秦国和郑国之间会有频繁的外交往来,派遣使节交流。
【焦、瑕二邑】指当时晋国割让给秦国的两个城邑,分别位于今天河南省焦作市和安阳市一带。
【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晋国在归还焦、瑕二邑的同时,却在加紧修建防御工事,显然对秦国并不友好。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知识:
左丘明翻译字音与实词
左丘明先生曾经记录了一些古代汉字的字音和实词,这对于我们学习古汉语语言学和文化知识非常有帮助。以下是一些例子:
字音:
1. 秦军氾南:氾,读作fàn;
2. 佚之狐:佚,读作yì;
3. 夜缒而出:缒,读作zhuì;
4. 君之薄也:薄,读作bó;
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读作wéi;
6. 共其乏困:共,读作gōng;
7.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读作wéi;
8. 夫晋:夫,读作fú,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
9. 阙秦:阙,读作quē,也有标注为jué;
10. 秦伯说:“说”通“悦”,读作yuè;
11.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杞,读作qǐ(应该是三声),逢,读作páng;
1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读作fú;
13. 失其所与,不知:知,读作zhì。
重要实词:
1. 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3])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2. 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注】:
文言知识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