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麟解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公元前481年,孔子正在任教于鲁国。有一天,当地的猎人猎获了一只神秘的动物——一只麒麟。然而,鲁国的官员和士人却不知道这个奇妙的生物是什么。 孔子得知此事后非常震惊,并且认为这是神的启示。他坚信这件事情表明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够高,因为他不认识这种动物。孔子因此决定辍笔停修《春秋》,专心致志地学习文化知识,以充实自己。 唐元和七年(812年),八百多年后,麟再次出现在东川。这次,韩愈撰写了一篇文章来阐发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麒麟象征着至善至美之物,是一种宏伟、崇高的存在。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广泛传播并深受人们欣赏和崇敬。 参考资料:1、(清)曾国藩编撰.曾氏杂抄 1:昆仑出版社,2002.08:178


诗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